释义 |
摄像头对着别人家侵犯隐私,属于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是犯法的行为,依法可以进行治安处罚或承担民事责任。侵害隐私权的活动,包括拍摄他人住宅等私密空间、拍摄他人的私密活动。如果邻居家的摄像头能够拍摄到你家的私密空间及日常生活等私密信息,即侵犯了你的隐私权,应当停止并承担侵害的法律后果。 发生侵犯隐私的情况之后,受害者应当通过以下途径来维权: 第一,报警。侵权发生之后,报警是第一选择,同时一定要抓住侵权者,绝对不能让他跑掉。一旦跑掉,则很难维权。如果让警察去抓侵权者,那太难了,而且还费时间,在抓不住侵权者的情况下,根本无法维权。 第二,搜集相关的证据。报警一方面是看有没有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是搜集证据,让警察固定证据,这是非常关键的。 第三,给侵权者发函,要求其停止侵权。发函的情况,前提是知道谁是侵权者,否则无法发函。 第四,向法院提起诉讼进行索赔。这是在双方无法协商解决的情况下,才选择的途径。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否则不会提起诉讼。 侵犯隐私的证据包括: (一)当事人的陈述; (二)书证; (三)物证; (四)视听资料; (五)电子数据; (六)证人证言;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 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隐私权的适用范围 (一)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公民即自然人,不包括法人,法人的秘密一般属于公共领域的事务,而非个人的人格尊严之内容; (二)隐私权的客体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及私人领域; (三)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受公共利益的限制。隐私权具有可克减性,如果与隐私权相对的公共利益足够重要,那么隐私权是可以克减的、是受到限制的。但是,这种限制应严格遵守正当程序原则,即公权力介入私生活的有力限制与约束,在法律执行和司法程序中应遵循相关的程序性规则。 法律依据 《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