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1、转变医疗体制机制,从根源上解决医患矛盾 (1)进一步巩固完善基层医改,引导鼓励人才向基层流动,分流患者 落实地方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责任,对确实有困难的地方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渐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现状[6]。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卫生人才合理流动,优化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缓解农村、社区、西部地区以及艰苦边远地区卫生人才匮乏的矛盾。只有做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环境优化和技术水平提高,才能分流患者,才能做到小病到基层、到社区治疗,大病到城市大型综合医院治疗。 (2)改变医院目前的创收机制,合理化医务人员绩效激励机制,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 国家应全面深化医改,推行“医药分开”,彻底破除“以药养医”的局面;应该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出台相关制度以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合理检查、合理治疗,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底改变现有的医务人员个人绩效与医院医疗收入挂钩、与效益挂钩的局面,认真研究符合医务人员行业特点的绩效分配制度。在取消“以药补医”机制、取缔红包、回扣等非法收入的基础上,按照社会平均工资3-5倍的水平核定医务人员平均工资[6]。做到绩效分配可以促进医务人员的诊治行为以病人为中心,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2、医院加强自身管理,针对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因素实施控制 (1)转变治疗观念,加强人文关怀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人的身(肉体或生理)心(精神或心理)两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双向的。要求医务人员更多地尊重患者的价值观念、个人选择,给予患者充分的知情同意权,用医患平等的观念来改造传统的家长式医学方式。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 (2)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医疗质量及安全是患者对医疗服务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避免医疗纠纷的关键,抓好医疗安全管理,是改进医患关系的前提。医院的服务要向五星级宾馆看齐,以优质的服务态度和质量推动医院的发展[7]。 3、媒体的正面宣传 医院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场所。为了满足患者的不时之需,全体医务人员节假日无休,24小时在岗,他们为了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无怨无悔的奉献自己的力量。媒体应加强对医院正面信息的宣传,让患者了解医院、了解医生,逐渐增强患者对医院、医生的信任。对于已经发生的医患纠纷,媒体不应用带有情绪化、偏激的、片面的、博人眼球的声音去报道,而应公正、正面的去分析报道,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使民众客观认识现有的医患关系和医患冲突以及“看病难、看病贵”体制层面的根源,缓解医患之间的正向冲突,构建客观的医患关系舆论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