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自己开店怎么交五险一金
释义
    如个人从事个体经营的,可以直接到社保局办理社保登记,为自己缴纳社保费用。但是个人只能缴纳医疗和养老保险,其他社会保险是无法缴纳的。
    一、社会保险费个人承担部分的内容
    社会保险个人缴纳部分=月工资×个人应承担的缴费比例。
    以月工资3400为例:
    1.养老保险费:单位缴纳20%,个人缴纳8%。即个人需要缴费272元。
    2.失业保险费:单位缴纳2%,个人缴纳1%。即个人需要缴费34元。
    3.医疗保险费:单位缴纳8%,个人缴纳2%。即个人需要缴费68元。
    4.工伤保险费:单位缴纳,个人不缴纳。
    5.生育保险费:单位缴纳,个人不缴纳。
    即月工资3400元,合共需要缴社保费用:272+34+68=374元。
    注:如果3400低于社保缴费基数,还需要以社保缴费基数为准,如该市的社保缴费基数下限是3500,就必须以3500计算。
    二、跨省换工作社保可不可以不转
    跨省换工作社保可以不转。
    对于缴纳社保的个人,原本在一个省份办理并缴纳社会保险之后,因为工作变动或者其他原因导致需要到其他省份去工作,可以选择将已经缴纳的社保进行转移,当然也可以选择不转移,但是如果选择不转移的话,无法实现社保缴费年限累计计算,需要在异地重新进行办理和缴纳。
    员工在异地换工作,需要申请申报转移之后才可以进行累计,否则是无法直接累计缴纳年限。多个地方的社保是可以合并到一起的,但是前提是需要申请社保转移,将多个地区的社保转移到一处方可累计计算。
    社保转移是指在对于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的,转移养老保险关系需要走三个流程,参保人只要申请即可,剩下的工作将由两地社保部门进行对接转移。
    从国家规定来看,换异地工作是不能在新的城市建立社保账户,只能建立临时账户,原先交的社保也不能转移到新的城市。所以,不要觉得换城市工作,就一定要把社保转移到新的城市,而是要确定自己是要在哪个城市退休。其次,要考虑到自己的年龄问题。在五险一金的异地转移中,真正变动的只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公积金。因为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属于当期交纳当期享受的险种,并不存在转移的问题,而且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不需要员工自己缴费,所以如果发生工伤和生育时单位没有给员工交这两项社保,员工就不能享受社保基金支付的待遇。
    在社保当中,只有养老保险是可以在同一个账户中续交的。养老保险的异地转移需要新城市社会保障局的接收函,把这张函给迁出城市的社会保障局以后,之前城市的社保局会将养老保险的金额打入到新城市的账户之中。
    社保转移是指在对于参保人员跨统筹区域流动就业的,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这一过程。社保转移需要走三个流程,参保人只要申请即可,剩下的工作将由两地社保部门进行对接转移。
    三、自由职业者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交社保
    自由职业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交社保:
    1,他们可以通过社保局以个人名义缴纳社会保险。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缴纳三险,不能购买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因此有生育计划的人不能享受生育津贴;
    2,可通过挂靠社保代缴公司缴纳社保,缴纳五险,与在职职工一样,享受全部社保福利保障。虽然通过附属社保机构缴纳社保存在一定风险,缴纳的社保费用相对较高,但可以享受更多的社保待遇。相比之下,自由职业者通过社保机构缴纳社保更合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未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其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未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其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自愿参加社会保险的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应当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国家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为公民身份号码。第五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社会保险费的征收工作。社会保险费实行统一征收,实施步骤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第六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行申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非因不可抗力等法定事由不得缓缴、减免。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明细情况告知本人。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直接向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缴纳社会保险费。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7:4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