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溯及力是什么意思在法律上? |
释义 | 溯及力也称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 指一部新法实施以后,对其生效前未经审判或判决未确定的行为是否具有效力,如果具有法律效力,就有溯及力;相反,就没有溯及力。法不溯及既往是法治的一个原则。 溯及力适用的法律规定: 1、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2、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3、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4、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裁决。 5、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 对于刑法的溯及力,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从旧原则,即新法对其生效前的行为一律没有溯及力。 2、从新原则,即新法对于其生效前未经审判或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一律适用,具有溯及力。 3、从新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具有溯及力,但旧法(行为时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时,依照旧法处理。 4、从旧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不具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则依新法处理。 上述诸种原则,从旧兼从轻原则既符合罪刑法定的要求,又适应实际的需要,为绝大多数国家刑法所采,我国刑法亦采此原则。 对于民事案件的溯及力的规定: 1、民法典施行后的法律事实引起的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民法典的规定。 2、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实引起的民事纠纷案件,适用当时的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但是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3、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实持续至民法典施行后,该法律事实引起的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民法典的规定,但是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4、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实引起的民事纠纷案件,当时的法律、司法解释有规定,适用当时的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但是适用民法典的规定更有利于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更有利于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更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除外。 5、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实引起的民事纠纷案件,当时的法律、司法解释没有规定而民法典有规定的,可以适用民法典的规定,但是明显减损当事人合法权益、增加当事人法定义务或者背离当事人合理预期的除外。 6、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实引起的民事纠纷案件,当时的法律、司法解释仅有原则性规定而民法典有具体规定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但是可以依据民法典具体规定进行裁判说理。 7、民法典施行前已经终审的案件,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不适用民法典的规定。 公证在哪里办理? 1、公证处,应当提供如下材料:应提供居民身份证、户口簿,若是单位办公证应提供法人资格证书或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证明和身份证。代理人代办公证的,应提交本人的身份证及委托人签名的《授权委托书》。 2、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 婚前协议在哪里公证? 1、婚前协议可以在夫妻一方的住所地、经常居住地、行为地或者事实发生地的公证机构进行公证。 2、我国法律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办理公证,可以向住所地、经常居住地、行为地或者事实发生地的公证机构提出。 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是什么?? 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体现在5个方面。 具体分析如下: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在于: 1.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当事人实施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 2.民事法律行为依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事实行为依法律的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 3.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后果。 4.民事法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生效要件;而事实行为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5.民事法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事实行为包括无因管理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和侵权行为等。 民事法律行为具备的条件: 1、法律行为主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确认的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自然人只有具备了民事权利能力,才能参加民事活动。《民法典》第十三条规定,“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是自然人获得参与民事活动的资格,但能不能运用这一资格,还受自然人的理智、认识能力等主观条件制约。有民事权利能力者,不一定具有民事行为能力。2、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 2.意思表示真实。 是指行为人内心的效果意思与表示意思一致。也即不存在认识错误、欺诈、胁迫等外在因素而使得表示意思与效果意思不一致。 但是,意思表示不真实的行为也不是必然的无效行为,因其导致意思不真实的原因不同,可能会发生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法律后果。 3、行为内容合法。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行为内容合法表现为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 行为内容合法首先不得与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或禁止性规范相抵触。 其次,行为内容合法还包括行为人实施的民事行为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4、行为形式合法。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也就是行为人进行意思表示的形式。凡属要式的民事法律行为,必须采用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才为合法,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则当事人在法律允许范围选择口头形式、书面形式或其他形式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皆为合法。 事实行为的表现方式: 事实行为事实行为包括无因管理、正当防卫、不当得利、侵权行为、紧急避险等。 比如侵权行为的后果是引起侵权责任,而侵权行为人并没有这样的意思表示。 行为人在作出行为之时也有意思表示,但是其意思表示的目的与法律结果不同,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的目的可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利益,但是法律规定的后果却是侵权人对被害人进行赔偿。 所以侵权行为就是事实行为。 上外网是不是违法? 翻墙上外网违法。擅自建立、使用非法定信道进行国际联网;接入网络未通过互联网络接入国际联网;未经许可从事国际联网经营业务;未经批准擅自进行国际联网;未通过接入网络进行国际联网是违法行为。不以盈利为目的,初次实施上述违法行为,责令停止联网,给予警告。 公证处公证后有法律效力吗? 公证处出具的公证书,内容正确,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具有法律效力。 如果公证内容错误或者违反法律进行公证,公证无效,公证书不具有法律效力。 公证效力: 公证效力是指公证书在法律方面所起的效力和约束力。 公证是证明结果的直接表现制度,所以公证效力也叫公证书效力,而公证书作为公证效力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在法律上,公证书可以直接证明经公证明确的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件和事实真实合法。 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公证具有证据效力、使法律行为生效效力、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 1、证据效力: 公证证据的证明力优于普通证据,可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例如,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 2、使法律行为生效效力: 在法律、行政法规有规定情况下,如果不办理公证,则行为或者文书不成立,或不生效,或没有优先效力。 3、强制执行效力: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五条规定,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公证债权文书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并将裁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和公证机关。 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公证机构办理下列公证事项: 1、合同; 2、继承; 3、委托、声明、赠与、遗嘱; 4、财产分割; 5、招标投标、拍卖; 6、婚姻状况、亲属关系、收养关系; 7、出生、生存、死亡、身份、经历、学历、学位、职务、职称、有无违法犯罪记录; 8、公司章程; 9、保全证据; 10、文书上的签名、印鉴、日期,文书的副本、影印本与原本相符; 11、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愿申请办理的其他公证事项。 公证机构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为不真实、不合法的事项出具公证书; (二)毁损、篡改公证文书或者公证档案; (三)以诋毁其他公证机构、公证员或者支付回扣、佣金等不正当手段争揽公证业务; (四)泄露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 (五)违反规定的收费标准收取公证费; (六)法律、法规、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规定禁止的其他行为。 该内容由 梅晓东律师 和 律说律答 共创回答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