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保释到期后的命运 |
释义 | 初犯盗窃1000元,取保候审1年后,法院判决可能不会判实刑,而是罚金。取保候审与定罪量刑无关,取保候审仅是等候审判的一种方式。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初犯且案件金额较低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判处实刑。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如果一审法院判处有期徒刑的羁押期已超过,二审期间仍可适用取保候审。犯罪嫌疑人、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也可申请取保候审。 法律分析 初犯,盗窃1000元,当初取保候审为1年。现在马上到1年了,法院会不会判刑? 法院定罪量刑,与是否取保候审无关,取保候审从字面即可理解为“取得保释,等候审判”,仅仅是通过交纳保证金的形式取得监外候审的权利。但是此案数额较低而且为初犯,一般如果最后定罪量刑的话,可能会判处罚金,不会判决实刑。 相关法律知识: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3.依法应当逮捕,但因患有严重疾病,或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不宜逮捕的; 4..对已被依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经过讯问、审查,认为需要逮捕但证据不足的。 5.已被逮捕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件,在法定的侦查羁押、审查起诉、一审、二审期限内不能结案,采取取保候审方法没有社会危害性的。 6..对持有有效护照或者其它有效出境证件,可能出境逃避侦查,但不需要逮捕的犯罪嫌疑人。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在人民法院二审期间,犯罪嫌疑人羁押期已经超过一审法院所判处的有期徒刑的,也适用取保候审。犯罪嫌疑人、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也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 拓展延伸 取保候审结束后的法律后果 取保候审结束后的法律后果取决于具体案件的情况。如果被告在取保候审期间遵守了相关规定,出庭应诉并配合调查,可能会获得有利的结果,如撤销指控或判决轻微的刑罚。然而,如果被告在取保候审期间违反了规定,如继续从事犯罪活动或逃避司法程序,可能会面临取保候审被撤销、重新被拘留的后果。此外,取保候审结束后,法院可能会根据案件的性质和证据作出进一步的判决,可能是无罪释放、有罪判决或其他相应的刑罚。因此,取保候审结束后,被告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咨询律师,以了解可能的法律后果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结语 初犯,盗窃1000元,取保候审1年即将结束。根据相关法律知识,取保候审与最后的定罪量刑无关,一般情况下可能判处罚金而不是实刑。取保候审结束后,法院将根据案件情况和证据作出进一步判决,可能是无罪释放、有罪判决或其他刑罚。被告需要咨询律师,了解可能的法律后果并采取相应行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五章 对重新犯罪的预防 第五十二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无固定住所、无法提供保证人的未成年人适用取保候审的,应当指定合适成年人作为保证人,必要时可以安排取保候审的未成年人接受社会观护。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