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干货!企业并购重组中有哪些“致命暗坑”? |
释义 | 企业并购由来已久,从1895年开始到现在,世界共经历了5次大的并购浪潮。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以及国企改革的深入,我国也面临着产业整合、企业重组、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等一系列变革活动。 我国政府已大幅度放宽了对企业并购的限制,国内也掀起了并购热潮。并购已成为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但纵观我国企业的并购史,真正成功地并购还不到10%。那么,企业并购为何败多胜少呢? 1. 企业并购中政府干预过多市场化水平低 这主要是我国的现实情况所决定的。企业并购的正常进行依赖于产权市场的形成,而我国目前产权市场还未形成和完善。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企业经营者的扩张意识尚不强烈,一些劣势企业也缺乏危机感。所以,在企业的并购发展初期,政府以国有资产代表的身份自上而下地对企业进行引导和牵线搭桥,为兼并双方选择对象,甚至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从而推动优势企业的优势转移与扩散,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客观上也是合乎理性的。 这可以说,政府在企业并购中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问题在于“政企不分”的行政干预往往会偏离资本所有者的利益目标。 政府的目标往往是出于维护社会安定、增加地方税收,或为解决其它亏损企业的问题积累经验。而企业之间的并购,则是为了特定企业发展或者兼并双方间的协同效应潜力。 在二者目标不一致时,政府为获得企业在实现其社会目标中的“协助与配合”而向企业供应一定的行政资源,如给予税收、银行贷款利息上的减免等等。 这种看似互惠的政策却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第一、往往使这些企业永远都“长不大”。因为政府的这种扶持政策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不利于这些特殊企业走向市场,自觉、有意识地发展企业的能力。 第二、政府出于自己的目的所搞的“拉郎配”式的企业并购,很可能违背市场经济规律。这种人为地规定生产要素的流向,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且这种企业在并购后往往对并购后的整合没有积极性,也不利于并购的价值创造和企业成长。 第三、一些优势企业由于听从政府的命令而兼并了一些劣势企业,必须花费大量的财力和资源去救济目标企业这条“坏鱼”,结果导致经济滑坡,甚至被拖垮。 2. 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 由于并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不少企业收购的目标公司资产质量较差,长期以来沉淀了不少的不良资产,还存在大量的负债,收购时收购方对潜在的风险浑然不觉,结果为将来的重组失败埋下伏笔。 此类情况大量存在于中国资本市场上针对业绩差的上市公司的“买壳上市”的收购中。不充分的信息披 该内容由 梁勤栓律师 和 律说律答 共创回答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