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居民和非居民的不同点 |
释义 | 中国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在纳税对象和条件上存在差异。居民个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在一年内累计居住183天以上的个人,而非居民个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且在一年内累计居住不满183天的个人。居民个人需缴纳中国境内和境外所得的个人所得税,而非居民个人只需缴纳从中国境内获得的所得的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身份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可以根据条件变化而转变。 法律分析 1、居民个人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为居民个人。 不难看出,中国国籍并非居民个人的界定标准。 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中国国籍的必定是居民个人。 与居民个人对应的,是非居民个人。 2、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不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为非居民个人。 【注意】因为纳税人身份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确定,并非“一定终身”。 所以,纳税人身份并非固定不变,非居民个人达到一定条件时,可以转变为居民个人。 3、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的征税对象区别 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非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拓展延伸 居民和非居民的法律权益差异 居民和非居民在法律权益方面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首先,居民通常享有更多的法律保护和权利,因为他们在该国具有合法的居住地。他们可以享受到基本的公民权利,如言论自由、投票权等。而非居民则可能面临限制,例如在某些领域无法享受福利、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其次,居民在法律诉讼和司法程序中享有更多的权益,包括访问法律援助、获得翻译和解释等。非居民可能面临语言和文化障碍,使得他们在法律程序中的权益受到限制。总体而言,居民和非居民在法律权益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需要在法律体系中加以关注和解决。 结语 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在中国税法中有明确的界定标准。中国国籍并非居民个人的唯一界定条件,而纳税人身份也并非固定不变。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在征税对象方面存在差异,居民个人需缴纳个人所得税,而非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也需缴纳个人所得税。此外,在法律权益方面,居民个人通常享有更多的保护和权利,而非居民个人可能面临一些限制和障碍。因此,在法律体系中需要关注和解决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差异。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2018修正): 第十六条 居民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公益事业所需的费用,经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可以根据自愿原则向居民筹集,也可以向本居住地区的受益单位筹集,但是必须经受益单位同意;收支帐目应当及时公布,接受居民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2018修正): 第十条 居民委员会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居民会议由居民委员会召集和主持。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十八周岁以上的居民、五分之一以上的户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小组提议,应当召集居民会议。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居民委员会必须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 居民会议有权撤换和补选居民委员会成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2018修正): 第四条 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可以兴办有关的服务事业。 居民委员会管理本居民委员会的财产,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侵犯居民委员会的财产所有权。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