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由于一词多性而引起的歧义 |
释义 | 除了一词多义外,在词汇层面可能产生歧义的还有一词多性问题,主要是一个词汇包涵两种词性,大多为一种含义是实词而另一种含义是虚词。这类词也会对合同语义的唯一性有重大影响。这类情况实际也是一词多义的一种特殊形式,但不同的词义有不同的词性。严格地说这类词中许多是“同形词”而不是同义词,但在本书中对此不加区分。 例如,在服务行业的营业厅中,经常可以在雨天看到警示牌“小心地滑”。这种警示牌的作用是尽到经营的告知义务和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的善意提醒义务。但由于其中的“地”字系一词多义,因此会有非常滑稽的不同理解。如果按照设立警示牌的商家的初衷,牌子中的“地”是实词中的名词,指的是地面、地板,整个警示的意思是:地面上有水、比较滑,走路时要小心防止摔倒。但“地”字在汉语中大量使用的是当虚词中的助词使用、位于动词前表示它前面的是状语,如果按这一词义理解,该“小心地滑”警示牌的意思变成了:滑过去是可以的,但要小心。或许在溜冰场所、滑雪场所真的会有这样的警示。 又如,某诉讼中的关键证据借条中载明:“张某借高某人民币14000元,今还欠款4000元”。这句话由于“还”是多音字,不同的读音又代表不同的词性、不同的语法,因而竟然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如果将这里的“还”读成拼音中的 hai,则“今还欠款4000元”是“今仍旧欠款4000元”之意,意味着张某已经归还了10000元、目前的欠款额为4000元;如果将这里的“还”读成拼音中的 ha,则“今还欠款4000元”是“今归还欠款4000元”之意,意味着张某目前归还4000元,今后的欠款额为10000元。这是一种由于一词多义并同时具备两种词性而引起的比较极端的语言歧义现象,一个关键字的读音不同竟会使欠款金额有6000元的差距,真可谓是“一字千金”。 此类歧义的产生原因是某些词同时具备多种词性,而这种一词多性的现象多发生在单音节词,因而将单音节词用双音节词替代往往都能排除此类歧义。对于这一“还欠款”问题,如果当时的情况是归还部分欠款的,不妨用双音节词的“归还”作为关键词,这样便不会产生歧义;如果当时的意图是表明余额的,不妨用“仍”、“仍旧”、“尚”替代,也同样可以避免产生类似歧义。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