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如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
释义 | 第一,抓住“两个要害”。要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一个是,抓紧抓实耕地这个命根子。着眼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提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同时提出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让好地多产粮、产好粮。另一个是,抓紧抓实种子这个农业的芯片。在有限耕地上多产粮,出路在科技,种子是核心。这些年,我们粮食单产有较大幅度提升,50%以上归功于品种改良。围绕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攻关、种业基地建设、种业企业培育、强化市场监管等方面,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牢牢掌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第二,调动“两个积极性”。一是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还有一个是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就是说,要让农民种粮有钱赚、多得利,让地方抓粮有义务、有责任。一个是,建立辅之以利的机制,就是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稳定种粮农民补贴,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通过政策兜底助力提升农民种粮收益。另一个是,建立辅之以义的机制,就是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健全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细化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考核指标,推动地方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节粮减损能力建设,共同承担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第三,推进“两个创新”。这实质上是经营创新和机具创制创新,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确保粮食安全。一个是,推进经营服务创新。提出要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小农户种粮节本增效。另一个是,推进农业机具创制创新。推进粮食作物育耕种、管收贮等环节先进农机装备研制,加快推进品种、栽培、装备集成配套,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实现农机减损增粮。一句话,就是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机器换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法》 第一条 为促进粮食生产,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保持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活动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粮食是指谷物及其成品粮、豆类和薯类粮食流通是指粮食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全过程,包括收购、储存、运输、加工、批发、零售、进出口等活动。 第三条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国家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下市场调节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活动的管理体制,保持全国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和价格基本稳定。 第四条 国家建立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质量安全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