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在宪法中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称为 |
释义 | 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公仆”和“主人”的关系。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当家作主,领导干部始终是人民的“公仆”。从权力来源角度讲,党和政府的权力只能来自于人民。人民群众既是权力的所有者,也是权力的委托者.政府是权力的受托者,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群众是从实践中来选择他们的领导工具、他们的领导者”。 一.宪法关系极其广泛复杂,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2.国家与国内各阶级、各民族、团体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 3.国家机关内部的关系。 4.国家机关与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二.宪法关系的主体 宪法关系主体是依据宪法规范直接参与宪政活动的政治实践主体,是宪法权利和宪法义务的直接承担者和直接行使者。纵观世界各国的宪法规范,权利义务承担者的范围十分广泛,公民、外国人、法人、国家、民族、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都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享受权利、承担义务,但宪法关系的基本主体则是公民与国家。 1.自然人 在立宪国家以前的各种政治社会形态中,占社会大多数的人始终没有成为政治关系的完整主体。只有在政治关系发生历史性变革之后,以平等、自由公民身份出现的人才真正成为政治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并以公民的名义参与到政治关系之中。人在身份上的变革使公民成为宪法关系中最为活跃的主体因素。但是现代国家宪法之中均普遍承认人权原则,我国也在现行宪法第33条中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人权概念明确确定了作为自然人面对国家权力时所享有的权利,作为自然人,无论是否具有本国公民身份,其最为基本的权利如生命权、财产权、宗教信仰自由等也不能被剥夺。因此,在宪法关系中自然人可以成为宪法关系的主体,并不局限于公民。 2.国家 国家是一切政治关系的主体,但并非一切国家都是宪法关系的主体。作为宪法关系主体的国家是近现代以来其内部结构和外部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的民主国家。作为宪法关系主体的国家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法定性。国家在宪法关系中的地位由宪法和法律确定,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国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以及国家、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出权力行为的严格程序;二是宪法赋予国家对社会及其成员以政治强制力;三是由于国家机关既是国家的代表,又是国家权力的载体和体现,因此国家机关是国家在宪法关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3.其他主体 由于宪法规范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因而通过宪法规范承担宪法权利和宪法义务的主体众多。在宪法关系中,公民一国家关系也派生出其他各种宪法关系和其他各种宪法关系主体。这些派生出的主体主要是指国家机关、民族、政党和利益集团等。 三.宪法关系的客体 在宪法关系中,作为主体的公民与国家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与权力,而宪法赋予的权利与权力要得以现实化,还必须借助于宪法关系中客体的作用。宪法关系的客体是指宪法关系各主体的宪法权利和宪法权力所指向的对象,是宪法权利和宪法权力得以实现的媒介。从宪法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形式出发,结合其他部门法律关系客体的有关理论,可以发现,宪法关系的客体是宪法行为,即公民和国家等主体依法行使宪法规范所赋予的权利和权力的行为,包括公民的宪法权利行为和国家的宪法权力行为两种基本类型。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二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它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国家加强武装力量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增强国防力量。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