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揭示诱导消费陷阱 |
释义 | 如何投诉诱导消费行为及诱导消费是否犯法的主旨。文章介绍了消费者投诉的方式和要求,以及不予受理的情况。此外,还提到了一般的诱导消费不属于违法或犯罪行为,但对于弱势群体的诱导可能构成不道德的销售行为。然而,如果消费者因错误认识而损失财产,则可能构成诈骗行为。 法律分析 怎么投诉诱导消费的行为 消费者投诉可以采取电话、信函、面谈、互联网形式进行。但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要有以下内容: (一)投诉方及被投诉方基本情况。投诉方的姓名、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等;被投诉方的名称、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等,消费者委托代理人进行投诉的,应当向消费者协会提交授权委托书; (二)具体的投诉内容。损害事实发生的过程及与经营者交涉的情况; (三)具体的证据。消费者有义务提供与投诉有关的证据,证明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与受损害存在因果关系。消费者协会一般不留存争议双方提供的原始证据(原件、实物等); (四)具体的投诉请求; (五)投诉的日期。 下列投诉不予受理: (一)没有明确的被投诉方; (二)经营者之间的争议; (三)经营者事前已经向消费者真实地说明商品存在瑕疵等情况; (四)争议各方已经达成和解(调解)协议并履行,且无新理由和相关依据的; (五)消费者提供不出任何必要证据的; (六)法院、有关行政部门、仲裁机构已受理、处理的; (七)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应由指定部门处理的; (八)不属于《消法》调整范围的其他情况。 消费者协会在接到投诉后的七个工作日内按规定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不予受理的,出具不予受理的函件。投诉案件受理后,一般应在十五个工作日内进行调解。案情复杂,情况特殊的,征得双方同意可延长至三个月。 诱导消费属于犯法吗 一般的诱导不是违法行为也不是犯罪行为,因为营销的目的就是希望没有消费打算的人进行消费,或者使消费愿望不是很强的人进行消费,特殊情形下对于老年人或者小孩等弱势群体的诱导可能构成不道德的销售行为,对于小孩可能可以通过撤销合同来挽回损失。当然,使消费者陷入错误认识并且出分了自己的财产则可能会构成诈骗。 结语 投诉诱导消费行为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电话、信函、面谈和互联网等形式。投诉时需要提供投诉方和被投诉方的基本信息,具体的投诉内容和证据,以及明确的投诉请求和日期。然而,某些情况下投诉可能不被受理,如没有明确的被投诉方、已达成和解协议等。消费者协会在七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在受理后十五个工作日内进行调解。一般情况下,诱导消费并不违法,但对于弱势群体的诱导可能构成不道德的销售行为。然而,若消费者陷入错误认识并且财产受损,则可能构成诈骗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