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已发了入职邀请,明确入职时间,因疫情未报到,企业通知不予录用有何风险? |
释义 | 企业有赔偿的风险。建议与劳动者协商变更入职时间,或者给予适当的补偿予以取消录用。疫情原因可以归为不可抗力导致的劳动者不能在规定时间入职,不算是劳动者的过错。如果企业因此毁约,可能面临违约责任的承担问题。如果被录取的劳动者已经为入职做出了相应的行为,如从外地赶到工作地点产生的车费等,产生了经济损失,那么企业不录用将承担赔偿责任。风险提示: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前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或者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请求履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二)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者履行费用过高;(三)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请求履行。 公司规定入职3天内离职没有工资,但未签合同,这样有何风险? 没有书面确认就等于没有协议,风险就是要支付工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任何协议约定都最好以书面形式体现出来,并且保存好相关资料档案,以免发生纠纷时无证据证明。实践中往往许多败诉方存在的问题都是举证不能导致的,因此在办理员工入职甚至从招聘开始的每一个环节,都最好做到留档和证据保存。风险提示: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一)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二)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因疫情企业停产停工了,工资怎么算? 企业因疫情原因停产停工,按人社部相关规定,停产停工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的,企业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劳动者未提供正常劳动的,企业应按当地的相关规定发放生活费。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困难的,可以通过与职工协商一致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尽量不裁员或者少裁员。符合条件的企业,可按规定享受稳岗补贴。风险提示: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在其隔离治疗期间或医学观察期间以及因政府实施隔离措施或采取其他紧急措施导致不能提供正常劳动的企业职工,企业应当支付职工在此期间的工作报酬,并不得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四十一条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在此期间,劳动合同到期的,分别顺延至职工医疗期期满、医学观察期期满、隔离期期满或者政府采取的紧急措施结束。 新员工入职,不签劳动合同有哪些风险 新员工入职,不签劳动合同的风险有:1、支付劳动者双倍工资;《劳动合同法》与《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2、行政责任及处罚;未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按照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对用人单位处以每人500元罚款。3、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存在视为已经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风险;《劳动合同法》与《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4、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企业丧失以试用期不合格为由辞退员工的权利;劳动合同规定试用期内,如出现员工无法胜任工作时,企业可以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但如果企业未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将丧失该权力,并需支付辞退员工的经济补偿金。5、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企业对于员工的社保义务不能免除。风险提示:企业只要与员工发生实际用工行为,即产生了事实劳动关系,即使没有签订合同,也需要为该员工缴纳社保,否则员工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企业将会被强制执行社保缴纳义务。在该类劳动仲裁中,企业方处于劣势并承担一切后果。 在决定录用之前,对预录用人员进行试工,有什么法律风险吗? 有。根据《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试工的开始便是劳动关系建立的起始,用人单位自然要承担建立在劳动关系前提下的各项权利义务。用人单位应当自试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避免发生双倍工资的风险。风险提示: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员工利用他人身份证入职,是否属于欺诈? 属于。一般情况下,员工在入职某公司时,均需要提供身份证复印件,且应当为本人的身份证复印件,但员工借用他人的身份复印件入职,主观上存在欺诈,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为无效合同。劳动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给对方造成损害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风险提示: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该内容由 陆洋律师 和 律说律答 共创回答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