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涨价多些属于哄抬? |
释义 | 哄抬价格违法行为认定 (一)经营者有以下情形之一,推动或者可能推动商品价格过快、过高上涨的,市场监管部门可以认定构成《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章》第六条第一项规章的哄抬价格违法行为: 1.捏造、散布生产、进货成本信息的; 2.捏造、散布货源紧张或者市场需求激增信息的; 3.捏造、散布其他经营者已经或者准备提价信息的; 4.散布捏造的涨价信息的; 5.散布的信息虽不属于捏造信息,但使用“严重缺货”“即将全面提价”“涨价潮”等紧迫性用语或者诱导性用语,推高价格预期的; 6.散布信息,诱导其他经营者提高价格的; 7.捏造、散布可能推高商品价格预期的其他信息的。 (二)经营者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市场监管部门可以认定构成《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章》第六条第二项规章的哄抬价格违法行为: 1.生产环节经营者,无正当理由不及时将已生产的产品对外销售,超出正常的存储数量或者存储周期,经市场监管部门告诫仍继续囤积的; 2.生产环节经营者,除生产自用外,超出正常的存储数量或者存储周期,大量囤积市场供应紧张、价格发生异常波动的原材料,经市场监管部门告诫仍继续囤积的; 3.流通环节经营者,无正当理由不及时将商品对外销售,超出正常的存储数量或者存储周期,经市场监管部门告诫仍继续囤积的。 经营者存在前款规章情形,但能够证明其行为属于按照政府或者政府有关部门要求进行物资储备或者调拨的,不构成哄抬价格违法行为。 市场监管部门已经通过公告、会议、约谈、书面提醒等形式,公开告诫不得囤积的,视为已依法履行告诫程序,可以不再单独告诫。 (三)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场监管部门可以认定构成《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章》第六条第三项规章的哄抬价格违法行为: 1.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强制搭售商品,变相提高商品价格的; 2.未提高商品价格,但不合理大幅度提高运输费用或者收取其他费用的; 3.在成本未明显增加时大幅度提高商品价格,或者成本虽有增加但商品价格上涨幅度明显高于成本增长幅度的; 4.利用其他手段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快、过高上涨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 第三条国家实行并逐步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价格的制定应当符合价值规律,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极少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 市场调节价,是指由经营者自主制定,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 本法所称经营者是指从事生产、经营商品或者提供有偿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 政府指导价,是指依照本法规章,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章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 政府定价,是指依照本法规章,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制定的价格。 第二十条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中央定价目录规章的定价权限和具体适用范围制定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其中重要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按照规章经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地方定价目录规章的定价权限和具体适用范围制定在本地区执行的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 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授权,按照地方定价目录规章的定价权限和具体适用范围制定在本地区执行的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