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如何应对个人信息泄露的威胁? |
释义 | 《个人信息泄漏后的维权途径》: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个人信息泄漏受害者可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信息或采取必要措施。此外,还可向公安部门、互联网管理部门、工商部门、消协、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投诉举报。 法律分析 个人信息遭泄漏后,公民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维权: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遭遇信息泄漏的个人有权立即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有关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个人还可向公安部门、互联网管理部门、工商部门、消协、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投诉举报。 拓展延伸 保护个人信息的有效措施及预防方法 保护个人信息是当今数字时代的重要任务。为了有效应对个人信息泄露的威胁,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和预防方法。首先,建议定期更新和强化密码,使用复杂且独特的密码来保护账户和个人信息的安全。其次,要警惕钓鱼邮件、恶意软件和网络诈骗等网络攻击,不轻易点击可疑链接或下载附件。此外,保持软件和操作系统的及时更新,以修复安全漏洞。另外,使用双重认证机制可以增加账户的安全性。同时,避免在公共网络或不受信任的网络上进行敏感信息的传输。此外,定期备份个人数据,以防止数据丢失和勒索软件的攻击。最后,教育自己和家人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最佳实践,提高安全意识。通过采取这些有效的措施和预防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免受泄露威胁。 结语 保护个人信息,维护自身权益。根据法律规定,个人可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相关信息,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此外,我们还应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定期更新密码、警惕网络攻击、及时更新软件、使用双重认证等。只有通过有效措施和预防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免受泄露威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第一千零三十三条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二)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 (三)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 (四)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 (五)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 (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