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一般诉讼时效与特殊诉讼时效 |
释义 | 诉讼时效是指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未行使权利时,人民法院不再保护其权利。诉讼时效届满后,权利人仍可行使请求权,但可能面临障碍。超过诉讼时效后起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受理,但若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将驳回诉讼请求。诉讼时效分为一般和特殊两类,一般时效适用于一般情况,而特殊时效则针对特定民事法律关系制定,且优于一般时效。特殊时效又可分为短期、长期和最长诉讼时效,其中最长诉讼时效为二十年。 法律分析 一、诉讼时效的概念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人民法院对权利人的权利不再进行保护的制度。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强制义务人履行所承担的义务。而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诉讼时效届满后,义务人虽可拒绝履行其义务,权利人请求权的行使仅发生障碍,权利本身及请求权并不消灭。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后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受理后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的,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 二、诉讼时效的分类 诉讼时效依据时间的长短和适用范围分为一般诉讼时效和特殊诉讼时效。一般诉讼时效是指在一般情况下普遍适用的时效,这类时效不是针对某一特殊情况规定的,而是普遍适用的。特别诉讼时效则是指针对某些特定的民事法律关而制定的诉讼时效。特殊时效优于普通时效,也就是说,凡有特殊时效规定的,一般都适用特殊时效。并且特殊时效可分短期时效、长期诉讼时效和最长诉讼时效三种,其中最长诉讼时效为二十年。 拓展延伸 民事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与适用条件 民事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与适用条件是指在民事诉讼中确定起诉时效的具体方式和适用的条件。在我国,民事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主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案件采取不同的规定,如合同纠纷、侵权纠纷等。一般来说,起诉时效的计算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具体的起诉时效期限根据法律规定而有所不同。适用条件方面,一般要求起诉时效期限内的起诉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包括提起诉讼的主体资格、诉讼请求的合法性等。只有在满足适用条件的前提下,权利人才能在合理的时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结语 诉讼时效是民事权利受到侵害后,权利人在法定期限内行使请求权的制度。在时效期满前,权利人可要求法院强制履行义务。时效期满后,权利人的请求权不再受法院保护。需要注意的是,时效期满后,权利并未消失,仅行使请求权受到障碍。超过时效期起诉的案件,法院应受理,但若无中止、中断或延长事由,将驳回诉讼请求。时效分为一般时效和特殊时效,特殊时效优先适用。计算方法和适用条件根据不同案件类型有所不同,一般从权利受侵害之日起计算时效期限。权利人需符合法定程序,包括主体资格和合法诉讼请求等条件,才能在合理时间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二条 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条 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的,诉讼时效从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之日起中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二条 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其他依法有权解决相关民事纠纷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提出保护相应民事权利的请求,诉讼时效从提出请求之日起中断。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