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可以规定申领居住证。 公民以其户籍所在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为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因此,对于那些户籍在农村的受害者,如果其离开原居住的农村进城务工或从事其它正当工作,并连续居住在城镇一年以上,应视其为城镇居民,应比照城镇居民的生活费标准计算赔偿数额。这种类型的受害人在证明自己的“准城镇居民”身份时,应提供派出所开具的暂住证、工作单位的证明、居住地居委会的证明或房屋租赁合同等。常住户口是我国根据户籍制度所确定的一种称呼,原则上人员应当在户籍所在地进行生活,如果离开应当进行户口迁移,其目的是方便统计人口和管理,在法律上也作为诉讼管辖的依据。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人户分离的现象比较普遍,如在其他地方长期居住满一年以上的,居住地则作为本人的住所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第十条公民迁出本户口管辖区,由本人或者户主在迁出前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迁出登记,领取迁移证件,注销户口。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公民迁往边防地区,必须经过常住地县、市、市辖区公安机关批准。 法律依据 《居住证暂行条例》第二条: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可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申领居住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