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什么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释义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当前可直接支配的消费能力的指标,它包括用于消费、投资、购买股票、基金和存款等。其计算公式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账补贴)/家庭人口。这个指标主要用于衡量国民经济,特别是衡量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 法律分析 衡量国民经济时,有时候需要用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个指标,它反映的是居民当前可直接支配的消费能力,包括用于消费、投资、购买股票、基金和存款等。那么,这个指标具体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将详细介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知识。 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定义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一个统计学概念,与居民收入有所区别。简单来说,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可支配收入是居民收入中较大的一部分。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比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扣除的这些缴纳是按照国家的税法和国家有关规定,住户必须缴纳的。 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账补贴)/家庭人口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用途 1、人身损害残疾赔偿金 2、人身损害死亡赔偿金 3、烈士褒扬金 4、烈士一次性抚恤金 5、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6、(生产安全事故)死亡赔偿金(云南) 7、非法用工死亡一次性赔偿金 8、非法用工死亡丧葬补助等其他补偿金 9、病故的一次性抚恤金 三、 结语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当前可直接支配的消费能力的指标。它包括用于消费、投资、购买股票、基金和存款等。具体来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账补贴)/家庭人口。这个指标可以衡量国民经济,但需要注意不同人群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所差异。 法律依据 《烈士褒扬条例》第十一条 烈士褒扬金标准为烈士牺牲时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倍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死亡时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方法》第六条 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造成死亡的,按照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支付一次性赔偿金,并按照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倍一次性支付丧葬补助等其他赔偿金。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什么意思的相关资料。根据上述内容,不难发现城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用途十分广泛,它出现在相当多的条例、办法里面作为一个赔偿或者抚恤金的基数;同时它也是衡量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