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被害者和受害者的差异 |
释义 | 被害人和受害人在刑事和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权利有所不同。被害人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享有原告的权利;受害人是民事案件中的赔偿权利人。被害人在自诉案件中是自诉人,在公诉案件中是一般诉讼参与人。受害人是直接遭受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包括受害人、被扶养人和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 法律分析 被害人是指,刑事诉讼的当事人,受害人是指,民事诉讼的当事人。被害人是诉讼参与人之一,也是遭受不法行为直接侵害合法权益的人。在自诉案件中的诉讼地位是自诉人,处于原告地位,享有诉讼当事人中原告人的一切诉讼权利;在公诉案件中,公诉人处于原告地位。被害人不再是诉讼当事人,是享有比其他诉讼参与人更多的诉讼权利的一般诉讼参与人。而受害人是指,民事案件中的赔偿权利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款:本条所称:赔偿权利人,是指因侵权行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担扶养义务的被扶养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 拓展延伸 被害者和受害者的权益保护措施 被害者和受害者的权益保护措施是指为了保障被害者和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社会和法律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明确规定被害者和受害者的权利;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被害者权益的认识和保护意识;设立专门的机构或组织,负责被害者和受害者的支持和援助;建立有效的举报和投诉机制,确保被害者和受害者的声音得到及时响应和处理;加强法律援助制度,为经济困难的被害者提供免费法律援助;加大对加害者的惩罚力度,保证被害者和受害者的正当权益得到维护。这些措施的实施旨在为被害者和受害者提供全面的法律保护和支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结语 被害人和受害人在法律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权益。被害人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受害人是民事诉讼的当事人。被害人在自诉案件中享有原告的权利,在公诉案件中成为一般诉讼参与人。而受害人是民事案件中的赔偿权利人。为了保护被害者和受害者的权益,社会和法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设立专门机构、建立举报投诉机制、加强法律援助制度以及加大对加害者的惩罚力度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旨在为被害者和受害者提供全面的法律保护和支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22修正):第十一条 营养费根据受害人伤残情况参照医疗机构的意见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2012修正):第四章 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 第三十四条 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赔偿金按照下列规定计算: (一)造成身体伤害的,应当支付医疗费、护理费,以及赔偿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减少的收入每日的赔偿金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最高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五倍; (二)造成部分或者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支付医疗费、护理费、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康复费等因残疾而增加的必要支出和继续治疗所必需的费用,以及残疾赔偿金。残疾赔偿金根据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按照国家规定的伤残等级确定,最高不超过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二十倍。造成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对其扶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还应当支付生活费; (三)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死亡赔偿金、丧葬费,总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二十倍。对死者生前扶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还应当支付生活费。 前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生活费的发放标准,参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执行。被扶养的人是未成年人的,生活费给付至十八周岁止;其他无劳动能力的人,生活费给付至死亡时止。 (三)遇有突发事件时,在预防预警、救死扶伤等工作中表现突出;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