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 |
释义 | 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如下: 1、划定范围:国家根据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需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对其中的资源和环境实行严格保护; 2、管理机构:设立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机构,负责对保护区内的资源和环境进行监管和管理,并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 3、禁止开发:生态保护红线内禁止进行砍伐、采矿、建设等开发活动,也禁止在保护区内排放有害物质和污染环境; 4、限制开发:保护区周边的开发活动也应当受到限制,如限制规模、区域和产业类型等; 5、鼓励保护: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如对保护区内的生态旅游和环保产业给予扶持和支持; 6、监管和执法: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和处罚。 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流程: 1、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确定禁止开发利用和严格限制开发利用的区域,并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图向社会公开; 2、生态保护红线资源普查: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进行普查,掌握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基本情况和现状,为后续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 3、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编制:根据生态保护红线资源普查的结果,制定生态保护红线规划,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的功能定位和保护措施,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 4、生态保护红线审批:对生态保护红线规划进行审批,确保规划的合法性和科学性; 5、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和监督: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和监督,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的巡查、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生态环境和资源的问题; 6、生态保护红线宣传教育: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 综上所述,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的出台,对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