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市市辖区设立标准的内容应当包括 |
释义 | 1、市、市辖区设立标准的内容应当包括:人口规模结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状况、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等。 2、《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已经2019年12月3日民政部部务会议通过,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3、相较于征求意见稿,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变化不大,但一部分措辞亦有调整。其中,征求意见稿第九条提出,风险评估报告一般应当包括行政区划变更的合法性、必要性、可行性、风险性和可控性等,正式《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相关表述则是“行政区划变更的合法性、可行性、风险性和可控性”,删去“必要性”一词,并要求有“风险评估结论”。 4、另外,征求意见稿第十四条提出,征求社会公众等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听证会、实地走访、书面征求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问卷调查、民意调查等多种方式。正式的《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相关表述为,“征求社会公众等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实地走访、书面征求意见、问卷调查等方式。” 5、第一条 根据《行政区划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6、第二条 条例所称行政区划的变更,包括行政区划的设立、撤销,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的变更,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和行政区划名称的变更。 7、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的变更,是指行政区划整建制由其原上级行政区划划归另一个上级行政区划管辖。在不改变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的情况下,将行政区划整建制委托另一行政区划代管或者变更代管关系,参照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的变更办理。 8、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是指将一个行政区划的部分行政区域划归另一行政区划管辖。 9、人民政府(派出机关)驻地的迁移,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派出机关)驻地跨下一级行政区划(派出机关管辖范围)的变更和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驻地跨村(居)民委员会管辖范围的变更。 10、行政区划名称的变更,是指改变行政区划专名。 11、第三条 行政区划的设立、撤销,由拟设立行政区划或者拟撤销行政区划的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制订变更方案。在撤销的同时设立新的行政区划且行政区域不变的,可以由拟撤销行政区划的地方人民政府制订变更方案。涉及设立行政区划的,应当在变更方案中明确拟设立行政区划的名称、建制类型、隶属关系(含代管关系)、行政区域界线和人民政府驻地。涉及撤销行政区划的,应当在变更方案中明确行政区划撤销后其所辖行政区域的归属。 12、变更行政区划隶属关系和变更行政区域界线,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先行协商并共同制订变更方案;如未能取得一致意见时,可以由单方、多方或者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制订变更方案。 13、变更人民政府驻地和变更行政区划名称,由本级地方人民政府制订变更方案。 14、第四条 市、市辖区设立标准的内容应当包括:人口规模结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状况、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等。 15、拟订镇、街道设立标准,应当充分考虑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体系和乡镇布局、人口规模和资源环境等情况。 16、织拟订市、市辖区设立标准和镇、街道设立标准的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调整标准。 法律依据: 《行政区划管理条例》 第十一条 市、市辖区的设立标准,由国务院民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拟订,报国务院批准。 镇、街道的设立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拟订,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批准设立标准时,同时报送国务院备案。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