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有哪些具体的特征 |
释义 | 突发事件具有始料未及的性质,包括发生时间、地点、方式和程度等难以准确把握;一旦爆发,会经历潜伏期、爆发期、高潮期、缓解期和消退期等过程;同时,突发事件往往由多种因素引起,具有复杂性和破坏性,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造成冲击,但也存在机遇性和可控性。 法律分析 1、突发性:对能否发生、什么时间、地点、方式爆发、程度等都是始料未及,难以准确把握。2、持续性:突发事件一旦爆发,总会持续一个过程,表现为潜伏期、爆发期、高潮期、缓解期、消退期。3、复杂性:往往是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总是呈现出一果多因、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复杂状态。4、破坏性: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标志,包括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还体现在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造成的破坏性冲击,进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5、可控性:从系统论看控制是对系统进行调节以克服系统的不确定性,使之达到所需要状态的活动过程。6、机遇性:突发事件存在机遇或机会,但不会凭空掉下来,需要付出代价。 拓展延伸 公共安全事件是指发生在公共场所或涉及公众利益的突发事件,如地震、火灾、恐怖袭击等。针对公共安全事件,应当采取应对措施和预防措施。应对措施包括预警、应急救援、人员疏散等,能够快速有效地减轻事件带来的损失。预防措施则是在事件发生前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安全管理、加强设施建设、加强宣传教育等,能够有效地降低事件发生的概率。综合应对措施和预防措施,可以保障公众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政府和各个单位应当高度重视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和预防工作,不断提高公共安全意识,加强应急管理能力,确保公众安全。 结语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持续性、复杂性、破坏性、可控性和机遇性等特点,公共安全事件是指发生在公共场所或涉及公众利益的突发事件,应采取应对和预防措施,包括预警、应急救援、人员疏散等应对措施和加强安全管理、设施建设、宣传教育等预防措施,以保障公众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一条规定: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