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假药销售金额的认定方法 |
释义 | 销售假药需追究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销售金额决定刑罚,20万-50万或10万-20万且涉及孕产妇、婴幼儿、危重病人等情况属严重情节。提供假药的药品使用单位人员也将受罚。 法律分析 销售假药是不设立案金额的,无论销售多少都需要追究刑事责任。销售金额20万元以上不满50万元的,或者是销售金额10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但以孕产妇、婴幼儿、儿童或者危重病人为主要使用对象的、属于注射剂药品、急救药品的,属于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销售假药的金额怎么认定的的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 生产、销售假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药品使用单位的人员明知是假药而提供给他人使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拓展延伸 假药销售金额的法律界定与司法实践 假药销售金额的法律界定与司法实践是指在打击假药犯罪行为中,如何确定假药销售的金额,并将其纳入法律的范畴进行界定和追究。在司法实践中,通常会考虑多个因素来确定销售金额,如销售数量、销售价格、销售渠道等。法律界定假药销售金额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众健康和维护市场秩序,以便对违法行为进行惩处和赔偿。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证据,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量刑和判决。通过对假药销售金额的法律界定与司法实践的不断完善,可以更有效地打击假药犯罪行为,保障公众的健康和权益。 结语 销售假药的金额认定依据《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根据销售数量、销售价格、销售渠道等多个因素综合考虑确定。销售假药不设立案金额,无论销售多少都需追究刑事责任。销售金额20万元以上不满50万元,或者10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但以孕产妇、婴幼儿、儿童或危重病人为主要使用对象、属于注射剂药品、急救药品的,属于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通过完善假药销售金额的法律界定与司法实践,可更有效打击假药犯罪,保障公众健康和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七节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第三百五十二条 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未经灭活的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种子或者幼苗,数量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三章 毒品管制 第二十八条 对依法查获的毒品,吸食、注射毒品的用具,毒品违法犯罪的非法所得及其收益,以及直接用于实施毒品违法犯罪行为的本人所有的工具、设备、资金,应当收缴,依照规定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七节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第三百五十四条 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