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农村人口如何向城市转移
释义
    法律分析:
    十四五规划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全面促进消费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给出了诸多明确方向,包括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扩大节假日消费、完善城乡消费融合网络等等。我们认为,最大的亮点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1、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信息消费、数字消费为核心的新型消费业态展现出了强大的增长动能,诸如直播带货、线上拼团、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业态在稳定消费市场繁荣、带动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了消费市场的“压舱石”。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我们仍需要进一步推动新型消费的壮大,以促进消费市场的壮大与产业的转型升级。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叠加线上线下融合进程的全面提速,以及国人新的消费习惯日益养成,未来新型消费将继续为消费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
    2、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
    当前海外疫情依然严峻,出国旅游人次急剧下滑,很多曾经外流的消费(尤其是奢侈品消费)都转移至国内。如此一来,国内免税政策的放开可谓正当其时,以海南离岛为代表的免税购物区热度持续不减,这对于引导海外消费回流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利好:通过继续积极布局国内免税行业的发展,采取增加免税店数量及免税商品种类、提升免税购物限额等措施,能够精准锁定特定的消费人群并为之提供更为丰富的消费选择,而且不会对全国零售体系及生态造成较大规模的冲击,这种消费“转移”要比一味地“挖掘”本土消费容易得多。
    特别是在市内免税店方面,大有文章可做。无论是购物体验还是运营成本,市内免税店都要优于口岸或离岛免税店。参考占据全球免税市场20%份额的韩国,市内免税店的交易规模占全国免税经济的比重高达80%;而我国虽然市内免税店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也意味着进步空间巨大。而今随着免税政策的放宽,我国市内免税市场将有望在购买限额、经营品类、购买资格等多个面迎来质的提升,前景可期。
    3、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既包括个人消费,也包括对于安保、教育等公共服务消费,还具有较强的全球消费资源配置能力和消费创新引领能力。当前,除了从细分领域发力,我们迫切需要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新的平台和载体,加快消费升级及新动能培育,这不仅有助于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辐射带动周围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还能提升城市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
    目前,上海、北京、成都、广州、武汉、重庆等多地发布支持举措,从优化商品服务供给,到以科技支撑加快业态模式创新、升级消费体验,全方位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推动消费提档升级,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消费市场提质扩容可期,将为我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凝聚创新型人才、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培育全球竞争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
    4、提振农村消费。
    我国有近6亿农村居民,人口规模庞大,能否充分释放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对于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而言,意义重大。
    虽然近些年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正日益释放,农村居民对于服务消费、耐用品消费以及线上消费等多方面需求都在不断提高,但当前农村地区互联网与物流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致使优质供给难以充分触达农村市场。《规划》中提到的“完善城乡融合消费网络,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直击痛点,也为接下来进一步提振农村消费市场指明了方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中国面临的外部新环境主要是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内部突出问题则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外部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IMF预测未来5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速将比上一个5年下滑超过1个百分点,可能拖累中国经济未来平均增速超过0.4个百分点;二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尤其是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技术领域的矛盾还会持续,未来中国引进科技创新的环境仍将有所恶化。
    内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资源配置还不够高效、要素流动还不够自由、经济结构还不够平衡。后文我们将分析,《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是如何来解决这些不平衡和不充分的。
    二、量化指标
    首先我们来看“十四五”时期的发展主要目标,透过目标,我们能感受到背后的战略意图和总体思路。
    “十四五”时期与“十三五”的经济发展目标中,一个重要变化是不设具体的GDP增速目标。背后有何深意?
    首先,十四五规划中的“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并非是完全不设增长目标,一方面,十四五期间各年度视情况提出增长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保证就业,就是经济实现潜在增速的底线。事实上,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一定水平的持续增长,增速放缓过快,有可能压缩改革空间、削弱防范经济风险的能力、减缓人均收入的增长,因此每年的经济增速仍然是有一定的要求的。
    其次,“十四五”期间相对于GDP增速目标,更加注重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今后生产率提升和低碳经济等相关指标的重要性将明显上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高于GDP增速,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预计也明显高于GDP增速目标,同时《规划》还提出了单位GDP能耗、碳排放等关于绿色生态刚性很强的约束性指标,也是旨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三、政策取向
    高质量发展不允许经济运行大幅波动,同时更注重结构。因此《规划》强调财政和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平衡和结构:将跨周期和逆周期结合,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未来货币政策更关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针对性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财政政策更关注梳理关系(中央和地方、直接税与间接税等)和结构化减税。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