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申请答辩期限与举证期限的优先顺序 |
释义 | 答辩状应在收到起诉书后15日内提出,举证期限可根据案情确定,被告需在答辩期届满前提出书面答辩,阐明对原告请求及事实理由的意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25条,法院应在立案后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给被告,被告应在收到后15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包括被告的个人或组织信息。法院应在收到答辩状后5日内将副本发送给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不影响法院审理。 法律分析 答辩状一般都是收到起诉书的十五日,举证期限一般都是在开庭前可以有法院根据具体的案情情况,具体分析然后确定举证期限,被告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前提出书面答辩,阐明其对原告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的意见。法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拓展延伸 确定诉讼中申请答辩期限和举证期限的优先顺序以保障公正审判 在诉讼中,为了保障公正审判,必须确定申请答辩期限和举证期限的优先顺序。申请答辩期限是被告方提出答辩意见的截止时间,而举证期限是双方提交证据的截止时间。确定优先顺序的目的在于确保诉讼程序的有序进行,避免时间上的冲突和混乱。在实践中,通常应首先确定申请答辩期限,以便被告有足够的时间准备答辩材料。随后,举证期限可以根据答辩期限的安排来确定,以确保双方有充分的时间收集、准备和提交证据。通过明确优先顺序,可以确保诉讼程序的公正性和效率,并为当事人提供公正审判的保障。 结语 根据以上法律规定,答辩状和举证期限在诉讼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保诉讼程序的有序进行,我们应首先确定申请答辩期限,随后再确定举证期限。这样可以确保被告有足够的时间准备答辩材料,并为双方提供充分的时间收集、准备和提交证据。通过明确优先顺序,我们能够确保诉讼程序的公正性和效率,为当事人提供公正审判的保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五章 证 据 第三十六条 被告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已经收集了证据,但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延期提供。 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处理程序中没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证据的,经人民法院准许,被告可以补充证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五章 证 据 第三十四条 被告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视为没有相应证据。但是,被诉行政行为涉及第三人合法权益,第三人提供证据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五章 证 据 第四十三条 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 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对未采纳的证据应当在裁判文书中说明理由。 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