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具有名誉权主体有哪些?
释义
    (一)公民名誉权
    名誉权可分为公民的名誉权和法人的名誉权,公民的名誉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在何新闻报道、书刊杂志在对真人真事进行报道、评论、传播时都不得与事实不符,而影响公民原有的社会评价。
    2、任何人都不得以侮辱、诽谤的方法,损害他人的名誉。
    3、任何人不得捏造事实.陷害他人,败坏他人名誉。
    (二)法人名誉权
    法人的名誉权内容与公民的名誉权相比,由于其不具有如公民一般的情感,所以其内容有所狭窄,主要包括:
    1、任何新闻报道、书刊杂志在对法人进行报道评论时,必须真实,与事实相符.
    2、任何人不得捏造事实,散布与法人真实状况不符的消息,败坏其名誉。
    一、名誉侵权的形式有几种
    (一)侮辱
    侮辱是指故意通过言语、文字或者行为举止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行为的主观状态应当是故意,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行为举止,也可以使上述集中方式的混合。《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施行)》规定,禁止用侮辱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民法典》规定,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以书面、口头等行使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二)诽谤
    诽谤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散布有关他人的虚假事实,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者毁损的行为。诽谤的主观状态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其他任何使虚假事实散布开来的方式。《民法典》规定,禁止用诽谤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在文学作品中故意使用他人真实姓名,或者未写明原告的真实姓名和地址,但对人物特征的描写有明显的指向或者影射他人,小说内容存在侮辱、诽谤情节,致其名誉受到损害的,作者和出版社均可能构成对名誉权的侵犯。
    (三)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徐良诉上海文化艺术报社等侵害名誉权一案的复函》中认为,被告赵伟昌根据传闻,撰写严重失实的文章“锁甲三千元带来的震荡”和被告《上海文化艺术报》社未经核实而刊登该文,造成了不良后果,两被告的行为均已构成侵害徐良的名誉权。
    有关机关和组织编印的仅供领导部门内部参阅的刊物、资料等刊登的来信或者文章,当事人以其内容侵害名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机关、社会团体、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分发本单位、本系统或者其他一定范围内的内部刊物和内部资料,所载内容引起名誉权纠纷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做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其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或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目前,在我国具有名誉权的主体就包括了公民和法人,但法人属于拟制的人,因此在享有名誉权方面就会有所限制。但不管是对公民名誉权还是法人名誉权,法律面前都是一视同仁,一样给予了充分的保护,不允许他人侵犯公民或者法人的名誉权,否则就会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22: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