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老板欠我钱该怎么要 |
释义 | 老板欠你的钱,那么你应该去劳动局,申请劳动仲裁,要求老总给你发放工资,如果老板不发放工资的话,你可以采取起诉的方式,等你要到钱后,再把钱发给工人。 1、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 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2、拨打12333投诉 直接拨打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公共服务电话12333,向该平台告知相关工作情况。 3、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 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进行投诉,劳动监察大队在收到投诉后,会指派相关人员前来核实处理。 4、申请劳动仲裁 对于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用人单位逾期不履行的,劳动者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5、对仲裁裁决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 追索劳动报酬的仲裁案件,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一审法院审理后,劳动者对判决结果不服,可以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对于生效的判决,用人单位逾期不履行的,劳动者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1、单纯的欠薪情况,可以直接通过法院起诉解决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劳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工资欠条为证据直接向法院起诉,诉讼请求不涉及劳动关系其他争议的,视为拖欠劳动报酬争议,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可以不经过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直接通过法院快速解决。 2、如果有单位出具的欠条,还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支付令 如果劳动者有用人单位出具的工资欠条,劳动者可以凭工资欠条,直接向法院申请支付令,法院受理后经过审查,认为申请成立的,向用人单位发出支付令。如果用人单位在规定的期间不提出异议又不履行支付令的,劳动者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执行。 没签劳动合同,如何证明劳动关系? 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可参照下列凭证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 1、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3、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4、考勤记录; 5、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其中,1、3、4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恶意欠薪罪立案标准 1、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也就是说当事人基本上有支付劳动报酬的能力但以各种理由拒绝支付; 2、数额较大,对于数额较大的具体定义还未明确规定,一般根据相关的司法实践来看,涉及数额为5000到10000的均可以被认定为数额较大; 3、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也就是经过政府机关干涉但依然不支付的。 恶意欠薪行为应该找什么部门解决 1、一般先必须由劳动行政部门的劳动监察大队向拒发工资的责任人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如果欠薪责任人仍然拒绝发薪且又不做出合理解释时,十日后将案件移交公安机关。 2、工资责任人仍然拒绝工资和负责人发出拒绝的工资劳动行政部门的劳动监察大队,十天后案被移送到公安机关没有作出合理的解释。 一般必须先责令改正通知 3、归所属地级市的劳动保障监察局 县区级设有劳动保障监察大队 如果责令无效 移交信访局与公安局组成协调会议 然后交由公安局刑侦和经侦部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规定,现就办理此类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劳动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的规定应得的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第二条以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为目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一)隐匿财产、恶意清偿、虚构债务、虚假破产、虚假倒闭或者以其他方法转移、处分财产的; (二)逃跑、藏匿的; (三)隐匿、销毁或者篡改账目、职工名册、工资支付记录、考勤记录等与劳动报酬相关的材料的; (四)以其他方法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 第三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 (一)拒不支付一名劳动者三个月以上的劳动报酬且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 (二)拒不支付十名以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且数额累计在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 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