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社区健康监测可以上班吗 |
释义 | 健康监测期间是不允许外出工作的。健康监测一般是指在家里定期测量并及时上报自己的体温以及健康状况,为期14天。期间一旦出现发热等身体不适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到期后仍未出现任何可疑或是疑似症状,即可结束监测。 监测期间禁止外出,以免与他人接触而导致病毒传播。处于健康监测期间的人群,只要没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身体也无大碍,可以在家正常生活,也可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学习、办公。 如果确因特殊情况需要外出时,一定要做好报备,并且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健康监测可以避免疾病的扩散,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一旦出现异常,一定要第一时间上报。 居家健康观察管控要求: 居家健康观察期间“非必要不外出”,因特殊情况如就医确需外出的,要提前向所在村(社区)、单位报告,经批准同意后方可外出。外出要求严格全过程佩戴口罩,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不得参加会议、会展、旅游、聚餐等聚集性活动,不得进入学校、养老院、福利院等特定机构,不得进入影剧院、歌舞厅、浴室、网吧等室内密闭公共场所,不得开展线下教学、培训等活动。 一旦出现发热(体温≥37.3℃)、干咳、乏力、嗅觉和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到县人民医院(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就医并报告村(社区)管控责任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第四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一)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划定疫点、疫区的建议,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二)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疫区进行卫生处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三)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对传染病疫情的处理。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