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 |
释义 | 民事法律行为,简称为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以发生一定的民事法律效果为目的,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 一、合同生效必备条件包括哪些 合同的生效有一定的条件限制,(1)当事人具有相应的订立合同的能力。所谓相应的订立合同的能力,是指合同主体据以独立订立合同并独立承担合同义务的主体资格。合同是当事人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有意识地追求特定法律后果的行为,它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利害得失,因此要求当事人必须能够认识和辨认自己的行为,判断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即必须具有相应的订立合同的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所谓意思表示是行为人将其产生、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意识表示真实是合同有效的重要条件,在大多数情况下,行为人表示于外部的意思同其内心真实意思是一致的,但是,有时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与其真实意思不符合。在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情况下,不能仅以行为人表示于外部的意思为根据,而不考虑行为人的内心意思。(3)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合法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属性,也是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当然要件。合同能产生法律效力就在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符合法律的规定,不合法的合同显然不能受到法律保护,也不能产生当事人所期待的法律效果。同时,合同不仅应当符合法律,而且在内容上也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 二、民法典中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概念是什么 意思表示一致,就是多个当事人意思表示的意愿有统一性。实际上,协商一致的合同,就是意思表示一致的产物。 意思与表示不一致的情形: 1、虚假表示又称真实保留,指行为人把真实意思保留心中,所做出的表示行为并不反映真实意思,是一种自知并非真实的意思表示。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2、隐藏行为隐藏行为是指表意人为虚假的意思表示,但其真意为发生另外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3、重大误解,《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4、伪装行为,即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此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三、签订合同的生效要件有什么 订立合同的生效条件有: 1、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具有相应的缔约能力。所谓缔约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或者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 2、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意思表示真实性是构成有效合同的前提条件之一。一方在欺诈、胁迫或重大错误下订立的合同往往不是真实意思表示,属于无效或可撤销的合同; 3、合同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所有合法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总之,它们符合公共秩序和良好习俗的要求; 4、合同的内容必须确定或可能。合同内容的确定是指合同内容在合同成立时必须确定,或者在未来履行时必须确定。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条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