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先民后刑原则 |
释义 | “先刑后民”是指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发现涉嫌刑事犯罪时,应当在侦查机关对涉嫌刑事犯罪的事实查清后,由法院先对刑事犯罪进行审理,再就涉及的民事责任进行审理,或者由法院在审理刑事犯罪的同时,附带审理民事责任部分。对其处理是否先审刑事部分,后审民事部分,取决于是否会影响对刑事犯罪追究,若刑事部分不构成犯罪,案件仍将进入民事审理程序。 一、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区别: (1)诉讼的目的不同。民事诉讼法要解决的是当事人之间民事权利义务的纠纷与争议的问题;刑事诉讼主要解决的是刑事被告人是否犯罪及其应否负刑事责任的问题。 (2)提起诉讼的主体不同。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都可以提起诉讼,原告起诉后,被告可以反诉;刑事诉讼除自诉案件由自诉人提起诉讼外,均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3)举证责任不同。 二、属于同一法律事实或者有牵连关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立案: (一)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或者执行过程中,发现有经济犯罪嫌疑,裁定不予受理、驳回起诉、中止诉讼、判决驳回诉讼请求或者中止执行生效裁判文书,并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的; (二)人民检察院依法通知公安机关立案的; (三)公安机关认为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经省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的。 三、在侦查过程中,公安机关发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撤销案件: (一)对犯罪嫌疑人解除强制措施之日起十二个月以内,仍然不能移送审查起诉或者依法作其他处理的; (二)对犯罪嫌疑人未采取强制措施,自立案之日起二年以内,仍然不能移送审查起诉或者依法作其他处理的; (三)人民检察院通知撤销案件的; (四)其他符合法律规定的撤销案件情形的。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 第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在办理民事案件过程中,认为该案件不属于民事纠纷而有经济犯罪嫌疑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并将涉嫌经济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机关的,接受案件的公安机关应当立即审查,并在十日以内决定是否立案。公安机关不立案的,应当及时告知人民法院。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