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缓刑和当庭释放的区别
释义
    缓刑并非当庭释放,而是延缓执行刑法。犯罪人被判缓刑后并非无约束,缓刑期间是对其的考验期。如果在缓刑期内未再违法,缓刑期满后将不再受刑事责任追究。然而,若再次违法,将被判监内执行。缓刑期从判决日算起,判决前被关押的时间不计入缓刑期。不同刑罚情况下,执行机构有所不同。总之,缓刑并非当庭释放,犯罪人在缓刑期间需遵守法律法规,否则将面临刑法处罚。
    法律分析
    1、判缓刑并不是当庭释放。缓刑顾名思义:暂缓执行刑法,也就意味着缓刑并不是不执行刑法,只是延缓执行而已。虽说犯罪人被判执行缓刑,意味着其不用坐牢(传统以为上的进监狱),但并不意味着犯罪人在判决之后可以为所欲为,缓刑期间就是对犯罪人的考验期,如果犯罪人在缓刑期间没有再违反法律法规,那么在缓刑期满以后,犯罪人就不会再被追究任何的刑事责任,但是相反,如果其又违反法律法规,那么依照我国的刑法规定,在缓刑期满之后犯罪人将被判监内执行。
    2、也就是说,虽然,犯罪人被判缓刑以后可以直接回家或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向干什么,不会对其进行约束,但是一旦其在缓刑期内再次违法犯罪,将被直接判处监内执行。
    3、缓刑期即从判决日算起,判决之后具有法律效力,也就是说,在判决前如果犯罪人被关押,被关押的时间不能算在缓刑期内,一般来说法院的判决在十日左右才会生效具有法律效力,也就是说,在判决十日以后才算缓刑期。
    对于判处死缓、无期或者有期徒刑缓期执行的犯罪人,由公安机关将罪犯交送监狱执行,而如果,判处有期的罪犯,如果其所剩下的刑期不满三个月,那么由看守所代为执行刑法。而对于被判处拘役的罪犯,则交给公安及滚代为执行。如果犯罪人还是没有成年的青少年,则犯罪人要在未成年犯罪管教所执行其刑法。对于被判处缓刑的犯罪人,在缓刑期间一般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所以说缓刑不能被当庭释放,在缓刑期间犯罪人不能违反法律法规,如果其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在缓刑期满以后就不会再被执行刑法处罚。
    结语
    判缓刑并非当庭释放,而是暂缓执行刑法。缓刑期间是对犯罪人的考验期,如果在此期间没有再次违法,将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然而,如果再次违法,将被判监内执行。缓刑期从判决日算起,判决生效需十日左右。不同刑罚有不同的执行机构,如死缓、无期或有期徒刑交给监狱执行,拘役交给公安及滚代执行。未成年犯罪人则在未成年犯罪管教所执行刑法。缓刑期间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因此,缓刑并非当庭释放,犯罪人应遵守法律法规,否则将受到刑法处罚。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五章 证 据 第五十九条 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
    证据包括:
    (一)物证;
    (二)书证;
    (三)证人证言;
    (四)被害人陈述;
    (五)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
    (六)鉴定意见;
    (七)勘验、检查、侦查实验、搜查、查封、扣押、提取、辨认等笔录;
    (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五章 证 据 第七十条 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应当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认定的案件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二)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对证据的审查,应当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从各证据与待证事实的关联程度、各证据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审查判断。
    只有犯罪嫌疑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案件事实;没有犯罪嫌疑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案件事实。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五章 证 据 第六十九条 需要查明的案件事实包括:
    (一)犯罪行为是否存在;
    (二)实施犯罪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情节;
    (三)犯罪行为是否为犯罪嫌疑人实施;
    (四)犯罪嫌疑人的身份;
    (五)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目的;
    (六)犯罪嫌疑人的责任以及与其他同案人的关系;
    (七)犯罪嫌疑人有无法定从重、从轻、减轻处罚以及免除处罚的情节;
    (八)其他与案件有关的事实。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 21:5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