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比较侮辱罪和侮辱妇女罪的具体行为 |
释义 | 侮辱妇女罪的特征主要包括:1、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2、侮辱妇女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3、行为人侮辱妇女具有违背妇女意志的本质特征;4、行为人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实施了侮辱妇女的行为。《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侮辱罪中必须公开进行的侮辱行为是什么意思? 侮辱行为必须公然进行。所谓“公然”侮辱,是指当着第三者甚至众人的面,或者利用可以使不特定人或多数人听到、看到的方式,对他人进行侮辱。公然并不一定要求被害人在场。如果仅仅面对着被害人进行侮辱,没有第三者在场,也不可能被第三者知悉,则不构成侮辱罪。因为只有第三者在场,才能使被害人的外部名誉受到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互联网传播侮辱、侮辱、侮辱人格和家庭 行为人在网络上侮辱诽谤他人,情况严重的,会涉嫌侮辱、诽谤罪,其立案标准为:行为人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行为人在网络上侮辱诽谤他人,情况严重的,会涉嫌侮辱、诽谤罪,其立案标准为:行为人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侮辱罪和诽谤罪的区别? 一、侮辱罪和诽谤罪的区别1、两者的区别:(1)诽谤罪必须有捏造并散布有损于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的行为,侮辱罪不要求是虚假事实;(2)诽谤罪的方式为口头或者文字,侮辱罪的方法是暴力或者其他方法;(3)诽谤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构成犯罪等。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网络实施相关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二、告人诽谤需要什么证据1、自诉人起诉他人构成诽谤罪,应提交证明行为人捏造虚假事实的相关物证书证、散布捏造事实的视听资料或电子数据和在场人的证人证言等证据。2、根据相关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侮辱行为是违法行为吗 侮辱行为,情节严重的,是违法行为,涉嫌犯侮辱罪。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是一般的侮辱,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会受到治安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猥亵儿童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侮辱罪的认定,侮辱罪的情节严重怎么认定,侮辱罪的 侮辱罪的认定:(一)主体为一般主体;(二)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三)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四)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立案标准:行为人只要实施了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就应当立案追诉。《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该内容由 冯莹莹律师 和 律说律答 共创回答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