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是犯罪行为吗?
释义
    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以未成年人为主体的严重违法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打击此类行为是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幸福生活,对其他青少年形成震慑。《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了严重不良行为的具体内容,包括滋事、携带管制刀具、殴打他人、传播淫秽物品、进行淫乱活动、偷窃、参与赌博、吸食毒品等。
    法律分析
    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以未成年人为主体的的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从概念上讲,严重不良行为与不良行为在违反社会规范这一点上没有区别,但存在程度上的差别。而程度上的差别又可能改变行为的性质,使对严重不良行为的处理由家庭或学校的干预扩大到司法机关的干预。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犯罪,严重违背社会公德。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义务预防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打击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就是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其一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幸福生活,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与发展;也是为了对其他青少年形成震慑,使有犯罪念头的青少年及时悬崖勒马。《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二)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四)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六)多次偷窃;(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八)吸食、注射毒品;(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5-6]
    结语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的共同责任。对于严重不良行为,既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干预,更需要司法机关的介入。严重不良行为的存在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犯罪,严重违背社会公德。打击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不仅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幸福生活,也是为了对其他青少年形成震慑,及时阻止有犯罪念头的青少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了严重不良行为的范畴,包括纠集他人滋事、携带管制刀具、多次殴打他人等。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预防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 第二百七十四条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七条 明知他人实施敲诈勒索犯罪,为其提供信用卡、手机卡、通讯工具、通讯传输通道、网络技术支持等帮助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一章 总 则 第十二条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关爱、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7: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