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隐瞒的意思表示是隐藏行为是指行为人将其真意隐藏在虚假的意思表示中。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虚假的民事行为,是指行为人表面上实施了一种民事行为,实际上什么民事行为也没有,只是以徒具合法形式的民事行为掩盖其非法目的。比方说甲为了逃避法院对其财产的强制执行,虚假的将其财产赠与了乙。赠与的意思表示就是虚假的,这个法律行为没有真实的效果意思,而且掩盖了非法目的(逃税),所以行为是无效的。 2、伪装的民事行为,是指以一种表面上合法的民事行为来掩盖另一种真实的民事行为。用以掩盖真实民事行为的行为是一种伪装的民事行为,无真实效果应当认定无效。被掩盖的真实民事行为如果本身是合法民事行为应当有效;如果其本身并不合法,应当认定为无效民事行为。例如:名为存款实为借贷,如果借贷行为本身符合法律规定,则认定为借贷法律关系。 一、真实意思表示如何认定 1、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分为“有意的不真实”与“无意的不真实”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具有瑕疵,其效力状况各个不同。 2、无意的不真实,指表意人于意思表示时不知其表示出来的意思与其内心真意不一致。重大误解属之,已如前述。 3、有意的不真实,指表意人于意思表示时知道其表示出来的意思与其内心真意不一致。包括四种:真意保留;戏谑行为;双方虚假行为;隐藏行为。 二、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有效 在民事活动中,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无效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由上可见,有效的约定的前提是意思表示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