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在科技成果管理中,非财政投入产生的成果和非职务发明的界定和成果转化一直是受人忽视、也难以解决的问题。随着推动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不断深入,非财政投入和非职务发明产生的成果有所上升,这反映了全社会对创造、创新的重视。非财政投入和非职务发明成果存在的应用转化的困难情况,除了国家可能在政策引导方面不够之外,非职务发明方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专利的认识不清晰。一些非职务发明者简单认为,只要获得了发明专利,就肯定能转化、有市场。实际上,很多发明专利虽有新颖性,但创新力度不大,缺乏市场前景,自己无法实施,转让又无需求者。而这些的发明专利还要花钱保养,反倒成了发明者的负担。因此必须让发明者了解发明自身的价值。有的单位或个人把申请专利或获得授权看成晋升职称职务的一种手段。 2、非职务发明者和技术需求方信息沟通不够。一项非职务技术发明不能仅依赖申请过程来宣传自己。专利发明者应对自己的发明有完全的市场信息,知道其发明所具有的市场价值;投资者应有完全的市场信息,知道专利发明者的技术成果具有的市场价值,只有双方互动,才能起到沟通的目的。 3、发明专利的实施中问题。一种情况是非职务发明者的发明专利由自己实施,通过自己的产品从市场中获得相应的效益。一种是非职务发明者转让自己的发明专利,希望能够获得市场丰厚的回报,那么研制、申报专利的费用就可得到补偿。这两种情况往往存在市场风险。实际上,绝大多数发明者害怕承担风险,倾向于获得一份确定的报酬,而非一份不确定的但数目也许很大的报酬。所以,面对风险,大多数专利发明者在实施时往往徘徊不前,这要求非职务发明者与投资者能分担投资风险。 此外,非职务发明可能与职务发明成果撞车,虽然创新点不同,同样被授予发明专利,但其使用功能没有多大变化,职务发明在走向市场方面肯定占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