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实践探索 |
释义 |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责任年龄为十六周岁,十四至十六周岁的严重犯罪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从轻处罚。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需家人或监护人管教,必要时政府可收容教养。未满十八周岁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一般不适用死刑,但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法律分析 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但是,刑法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人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同时,刑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拓展延伸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司法实践与预防探索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司法实践与预防探索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变革,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对社会稳定和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了严重影响。在司法实践中,我们需要探索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这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同时,加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形成多方合力,共同关注和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通过这样的探索,我们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司法保障和预防机制,创造一个更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结语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对社会稳定和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严重影响。在司法实践中,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加强教育和引导,提供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同时,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合作至关重要,共同关注和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通过这样的探索,为未成年人提供司法保障和预防机制,创造更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七章 司法保护 第一百一十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询问未成年被害人、证人,应当依法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成年亲属、所在学校的代表等合适成年人到场,并采取适当方式,在适当场所进行,保障未成年人的名誉权、隐私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涉及未成年人案件,未成年被害人、证人一般不出庭作证;必须出庭的,应当采取保护其隐私的技术手段和心理干预等保护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一章 立案 第一百一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 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犯罪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自首的,适用第三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一章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第二百七十九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