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解除监视居住的实用技巧 |
释义 | 监视居住是刑事诉讼中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解除方式有法定解除和申请解除。解除监视居住的情况包括:监视居住期限届满时应及时解除或变更措施;决定机关发现不应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及时解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代理人认为超过法定期限可申请解除;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可申请取保候审后解除。 法律分析 监视居住是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对于监视居住的解除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法定解除,一种是申请解除。 解除监视居住的情况有: 一、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监视居住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监视居住期间届满时,决定机关应当及时解除监视居住措施或者变更强制措施; 二、决定机关在监视居住期间发现有不应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的情况,应当及时解除监视居住措施;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委托的律师认为监视居住超过法定期限,向决定机关提出解除监视居住要求的,审查属实后,应当解除监视居住措施;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委托的律师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向决定机关提出取保候审申请的,审查符合条件后,可以解除监视居住措施。 拓展延伸 解除监视居住的法律规定与程序 解除监视居住的法律规定与程序是指在特定情况下,个人被判处监视居住,而当特定条件满足时,个人有权申请解除监视居住。根据法律规定,解除监视居住需要经过一系列程序。首先,个人需要向相关法院提交书面申请,说明解除监视居住的理由和证据。法院将对申请进行审查,并考虑监视居住的必要性。如果法院认为解除监视居住是合理的,将进行听证会,听取相关证人证言和律师辩护意见。最终,法院将做出决定,决定是否解除监视居住。解除监视居住的法律规定与程序保障了个人权益,确保在合适的时机解除监视居住。 结语 通过法定解除和申请解除,监视居住的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可以得到解除。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监视居住期限最长不超过六个月,期满时决定机关应及时解除或变更措施。此外,如果决定机关发现不应追究刑事责任或超过法定期限,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代理人可提出解除要求。同时,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人也可申请解除。解除监视居住的法律规定与程序保障了个人权益,确保在合适的时机解除监视居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