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法院调解的目的是让双方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吗 |
释义 | 法院调解需双方到场签署协议生效,如一方不同意可拒绝参加。诉前调解需双方同意,否则不进行。庭审前达成一致可重新进入调解程序。调解是当事人自愿协商解决纠纷的方式。 法律分析 法院调解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法院调解需要双方到场,共同签署调解协议才生效。对于诉前调解,若双方均同意人民法院进行调解的,则需要双方到场;如有一方不同意调解的,则可以拒绝到场参加调解。 般来讲,民事诉讼案件立案的时候,立案登记表有一栏“是否同意调解”,当事人填“是”或“否”,另外开庭的时候,法官会再一次询问,“原告是否同意调解”、“被告是否同意调解”。如果双方都同意调解,则首先进行调节,有任何一方不同意调解则不会进行调节。双方同意调解案件,如果调解不成,则会转入正常的庭审步骤。 在庭审结束前,如果双方达成一致同意调解,可以和主审法官提出,重新进入调解程序。 因此,是否调解,完全由诉讼双方决定。如果大家觉得案子有商量解决的余地,可以同意调解,如果已经是针尖对麦芒,双方都不可能做出让步,则可以不同意调解,有法庭判决即可。 调解是指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在人民法院、人民调解委员会及有关组织主持下,自愿进行协商,通过教育疏导,促成各方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办法。 拓展延伸 法院调解:促进当事人直接对话,化解纠纷 法院调解是一种通过促进当事人直接对话来化解纠纷的法律程序。在调解过程中,法院作为中立的第三方,致力于帮助双方当事人达成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当事人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需求和利益,增进相互理解,寻求共同的利益点。这种直接对话的方式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减少误解和不信任,为双方提供了更多解决纠纷的可能性。通过法院调解,双方可以避免长期的诉讼过程,节省时间和金钱成本,并最终达成双方都满意的协议,实现纠纷的和解和持久的解决。 结语 法院调解是一种通过促进当事人直接对话来化解纠纷的法律程序。在调解过程中,法院作为中立的第三方,致力于帮助双方当事人达成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当事人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需求和利益,增进相互理解,寻求共同的利益点。法院调解不仅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减少误解和不信任,还为双方提供了更多解决纠纷的可能性。通过法院调解,双方可以避免长期的诉讼过程,节省时间和金钱成本,并最终达成双方都满意的协议,实现纠纷的和解和持久的解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九十七条 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第九十九条 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判决。 第二百零一条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提出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的,可以申请再审。经人民法院审查属实的,应当再审。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