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法典第148条欺诈规定概述 |
释义 | 欺诈行为的法律要件及其影响。民法典148条规定了欺诈行为的撤销权,欺诈是指以故意欺骗他人为目的的行为。要成立欺诈行为,需满足欺骗他人的行为和故意欺骗的要求。被欺诈人必须因受欺诈而陷于错误,并作出错误导致的意思表示。只有满足这些特征,才能判定行为为欺诈。保持强大的内心和法律意识,不贪图小利益,可减少自身成为欺诈受害者的风险。 法律分析 一、民法典148条关于欺诈的规定 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欺诈是指以使人发生错误认识为目的的故意行为。当事人由于他人的故意的错误陈述,发生认识上的错误而为意思表示,即构成因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为了保护受欺诈的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使其不受因欺诈而为的意思表示的约束,在法律中损害国家利益的欺诈也是致使民事行为无效或可撤销的行为。受欺诈而实施的行为,则是由于他人的欺诈行为陷于错误,进而作出的意思表示。 二、欺诈行为的法律要件 (一)在欺诈人方面 1.须有欺骗他人的行为。欺诈行为是故意把不真实的情况表示给别人,无论虚构事实、歪曲事实或者隐匿事实均属之。欺诈往往呈现为积极行为,而消极行为,尤其是沉默,则必须是法律、合同或者商业习惯上有告知事实的义务,而未告知时才能构成欺诈。 2.须有欺诈故意。欺诈故意,是指具有欺骗他人的故意,这种故意的含义包括两层: (1)是使相对人陷于错误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所表示的情事不真实,并且明知相对人有陷入错误的可能; (2)是有使相对人陷于错误而作出意思表示的故意。这两种故意从根本上妨碍了被欺诈人意思形成的自由。 (二)在被欺诈人方面 1.须被欺诈人因受欺诈而陷于错误。被欺诈人陷于错误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之间须有因果关系。如果被欺诈人并不陷于错误,或者虽然陷于错误,但该错误不是受欺诈而产生,则欺诈行为不能成立。 2.须被欺诈人因错误而作出意思表示,即错误与意思表示之间须有因果联系。如果被欺诈人虽然陷于错误,但是并没有因之而作出意思表示;或者虽有意思表示,却不是因错误所致,欺诈行为也不能成立。需要注意的是,被欺诈人必须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才可以撤销。 要判定一项行为是属于欺诈行为的话还是要有一些特殊的规定,只有符合了关于欺诈所述的这些特征,才能够判定某些人的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的欺诈,纵使欺诈的手段千奇百怪,只要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和一个浓厚的法律意识,并且不去想着贪图一些眼前的小利益,这样就会减少欺诈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结语 欺诈是以故意误导他人为目的的行为,根据民法典148条的规定,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撤销其在违背真实意思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欺诈行为的要件包括欺骗他人的行为和欺诈故意,同时被欺诈人必须因受欺诈而陷于错误,并作出错误导致的意思表示。只有符合这些特征,才能判定行为为欺诈。为了减少欺诈的发生,我们应保持强大的内心和法律意识,不贪图小利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章 民事法律行为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第一百四十九条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章 买卖合同 第六百三十八条 试用买卖的买受人在试用期内可以购买标的物,也可以拒绝购买。试用期限届满,买受人对是否购买标的物未作表示的,视为购买。 试用买卖的买受人在试用期内已经支付部分价款或者对标的物实施出卖、出租、设立担保物权等行为的,视为同意购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四章 租赁合同 第七百二十七条 出租人委托拍卖人拍卖租赁房屋的,应当在拍卖五日前通知承租人。承租人未参加拍卖的,视为放弃优先购买权。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