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说的和合同不一样可以投诉12315吗 |
释义 | 可以。合同是市场交易中常用的文书模式,涉及到交易交易中合同欺诈行为的,可以向12315进行电话投诉。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不同类型的合同,向不同的部门投诉。例如:生活消费类商品买卖合同纠纷,可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劳动合同纠纷,可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律师聘用合同纠纷,可向司法局或律师协会投诉。对于投诉处理结果不满意的,还有向法院诉讼的权利。 一、合同欺诈应该怎样来确定? 合同欺诈行为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它的构成要件有五点: (一)行为人在主观上有欺诈的故意。这种故意反映在行为人要约或承诺过程中。要约邀请中的故意,不属于合同欺诈行为。 (二)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欺诈行为。即要约或承诺表示的意思是虚假的信息,且在合同履行中未就虚假信息予以更正。 (三)相对人因受欺诈而对要约或承诺的条件产生错误的认识。 (四)相对人在因受欺诈而对要约或承诺的条件产生错误认识的基础上与行为人订立、履行合同。 (五)行为人因欺诈成就合同获取了非法的、不正当的或若不实施欺诈不可实现的利益。 二、合同欺诈的手段有哪些? 合同欺诈的手段有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使用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以及收取财物后逃匿的等欺诈手段。 三、合同欺诈的特点: (一)隐蔽性。合同欺诈行为人的欺诈行为,相对于如标的、价格、标准、功能、合同主体等合同的主要信息,行为人是清楚的,在明;合同相对人则是不清楚的,在暗。真实信息的隐蔽性,造成合同当事人双方的地位不平等:欺诈行为人处于优势、强势,合同相对人处于劣势、弱势,直到欺诈行为败露。这种对信息掌握的不平等导致的地位不平等,并不是因为相对人认识能力的局限,而是因为行为人的扼意而为。 (二)干忧性。合同欺诈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把要约或承诺的错误条件反映到相对人大脑中,使相对人在规避合同风险和实现预期利益的决策中作出与自己本来意愿不一致甚至相反的决策-错误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的“意思自治”由于行为人的干扰而成为“意思他治”。 (三)破坏性。 ①破坏了合同当事人的地位平等,由于其隐蔽性,使合同欺诈行为人处于优势、强势,使相对人处于劣势、弱势。 ②破坏了等价交换的原则。“任何当事人从事交易活动,都要遵循等价交易法则,不得尔虞我诈,强取豪夺”; ③破坏了交易的自愿性。“通过欺诈等方式使对方作出与其真实意思不相符合的意思表示”; ④破坏了社会信用。欺诈行为败露后,人们对“真正交易的精神事件”将时时处于怀疑、恐惧之中。 (四)非法性。“欺诈行为都危害了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在法律上属于应受禁止的非法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