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辞急工扣工资标准最多扣多少 |
释义 | 辞急工扣工资标准最多扣20%。 辞急工造成用人单位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员工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来赔偿经济损失。当然,也可以直接从员工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是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部分的工资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的,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是如果没有给单位带来损失,是不能扣工资的。 那么按照上面的描述,员工造成的损失,该由谁来举证呢? 按照规定,应该由用人单位来承担对损失的举证责任。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追偿应当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劳动者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错且造成重大损失;劳动合同或者用人单位制定了内部规章制度规定。 如果员工不认可用人单位的举证,该怎么办呢? 员工和公司存在劳动纠纷的,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如果协商不成的话,那么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话,直接申请劳动仲裁解决即可。仲裁不予受理的话,可以去法院提前民事诉讼来解决。 综上所述,劳动关系不同于一般民事关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用人单位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劳动成果的价值与劳动者获得的报酬之间的不对等性,决定了用人单位承担的经营风险应当高于劳动者应承担的工作风险。 辞急工不批怎么办 辞急工不批有以下几种解决办法: 1、如果是在试用期,可以提前三天书面提出离职申请,正式期需要提前一个月书面提出离职申请。 2、公司到期不批,按照已经离职对待,如果为公司造成损失,员工不需要承担。 3、如果员工未按照法定程序办理离职,给公司造成的损失,公司可以追究员工的赔偿责任。 那么辞急工可以扣工资吗? 如果没有给单位造成损失,那么是不可以扣工资的,单位扣发你的工资是违法的。但是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可以通过扣除工资赔偿损失,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 那么没有给公司造成损失,公司扣工资了该怎么办呢? 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 2、向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基层人民调解组织或者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3、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4、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向法院提起诉讼。 综上所述,急辞工不批的话,那么就需要按照法定的程序来办理离职手续,是不需要公司批准的,但是如果自己急辞工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话,是需要承担赔偿责任的,您了解了吗? 试用期工资标准是多少 我们出来找工作。都知道进入一家公司都要经过试用期,那么试用期工资与正式员工工资还是有所不同的。当然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能低于同岗位工资在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的。那么,试用期工资标准是多少试用期是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进行相互了解、相互考察的期限,但并不是劳动者的“白干期”。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0条做出了有针对性的规定,即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这是劳动者在试用期间工资待遇的法定最低标准。因此,试用期工资是有法定标准的,一是不能低于最低工资,二是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相挂钩。《劳动法》第47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和工资水平。用人单位有权自主确定本单位职工的工资标准,有权自主确定试用期人员的工资标准。为了体现劳动报酬中的同工同酬原则,劳动者在试用期间的工资标准应当与用人单位本岗位的工资标准一致,但是由于劳动者尚处在试用期间,其工作水平、业务能力与正式员工还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同岗位最低档工资80%的标准既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 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该内容由 嵇小函律师 和 律说律答 共创回答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