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
释义 | 1.财务困难的界定标准存在模糊 债务重组进行的前提是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在我国的债务准则中,这一前提的判定很难有量化的标准进行衡量,所以在没有清晰标准的判断基础下,上市公司自身情况的差异性很难准确划分出财务困难的界限。 针对这一问题,首要工作还是集中在债务重组的准则制度规范和完善上,明确债务重组的适用范围,遵循以实际情况出发为原则的概念界定。例如,对那些有能力摆脱公司的困境,只是暂时性陷入财务问题的公司不支持债务重组;而对于那些表面上虽然在盈利,但公司制度和技术已跟不上市场要求的公司,则应通过债务重组寻求改变。 2.资产公允值的确定存在难度 我国对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缺乏具体的规定,而资产公允值又是在不断变化之中,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所制定的资产公允值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在完善阶段,资产公允值的确定存在难度,且上市公司实际情况与客观要求上的差距使大部分公司并未对公允值进行相关处理。 针对这一问题,根本上还是要完善会计准则制度,让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明确化,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完善市场监管,将其他计量属性结合到公允价值的计算当中,使公允价值的确定更为清晰合理。 3.债务重组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债务重组时,由于对债务重组的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往往会有部分的上市公司债务重组方式不合理,从而导致上市公司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公司内部的财政危机。具体表现在:在债务重组的进行方式中仅仅通过一些关联企业或其它形式的资源帮助来暂时性缓解财务危机,没有从公司管理制度的建设,公司产品质量的提升等核心问题上进行工作,使很多上市公司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财务问题。 这一问题的解决要从企业内部的会计环境入手,着手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合作,上下部门相互监督,建立企业文化,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跟上改善企业环境,避免财务风险。 4.财务数据披露还有待提高 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化的问题是债务重组过程中的通病。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能够保留其公司的上市地位,对一些重要问题往往不进行披露,让大众对于公司实际财政状况产生误导,实际上是利用了债务重组的方式对财务报表进行了粉饰,并没有改变公司的财务状况,让公司面临破产的危险性。 这一问题的出现源于公司自身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应该从上市公司的监管和审计入手,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我国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往往是通过公司的财务报表,而缺乏实质性的监管。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对那些已经出现巨额亏损的公司要有强效监管的措施,通过透明化的信息管理来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使其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发展。 5.关联交易的问题 在上文中已经简单介绍了关联交易的问题,事实上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问题较为严重,一些公司在发生财政问题时往往以关联交易来暂时性解决问题,企业面临债务危机或是濒临破产时通过关联交易的资产置换等方式来解决债务问题,使得盈余管理问题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存在明显,危害较大。 这一问题需要从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入手,首先通过完善独立的董事会制度来为公司利益起到保障;其次通过严明公司内部的赏罚制度,设有奖惩机制,对那些使公司利益造成巨大亏损的人员要给予惩罚;最后还有假期公司内部的监督机制管理,优化各个部门的职能,让企业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