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开庭和不开庭的区别有 |
释义 | 开庭和不开庭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庭审程序:开庭需要进行庭审程序,包括出庭、传票、质证、辩论、宣判等环节,而不开庭的裁决或者调解则不需要进行庭审程序; 2、当事人出席:开庭需要当事人出席庭审,接受法院的质询和审判,而不开庭则不需要当事人出席; 3、时间和费用:开庭需要预约时间,法院需要安排人员和场地,相对比较耗费时间和费用,而不开庭则节省时间和费用; 4、影响和结果:开庭公开、严谨,对当事人的影响较为明显,而不开庭则相对较为私密和隐蔽,对当事人的影响不太显。 以下情况下,可以不开庭直接裁决或者判决: 1、民事案件中,当事人达成和解、调解协议并提交书面确认,且法院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 2、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认可原告的诉讼请求,或者原告撤诉的; 3、刑事案件中,被告人认罪服法,且不需要进行现场勘验、鉴定、听证等审判活动的; 4、行政、民事、刑事案件中,当事人提出书面申请,请求不开庭审理的。 开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确定案件适用程序:根据案件的性质、争议的大小、诉讼请求的性质等因素,确定适用简易程序、普通程序或者其他特殊程序; 2、确定开庭时间和地点:法院需要确认开庭的时间和地点,通知当事人和证人出庭作证; 3、传票出庭:法院需要对当事人、证人等作出传票出庭的决定,并通知相关人员出庭作证; 4、准备证据:开庭前,法院需要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进行审查,并准备好法庭需要使用的证据和材料; 5、安排庭审程序:法院需要安排庭审程序,包括质证、辩论、宣判等环节,确保庭审顺利进行; 6、法官主持:开庭时,法院需要有足够的法官出席,主持庭审程序,并保证庭审的公正和严肃。 综上所述,开庭是审理案件的重要环节,法院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严格按照程序开庭审理案件,并保证庭审的公正、公开和严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六条 【二审后处理】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抗诉案件,经过审理后,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应当裁定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 (二)原判决认定事实没有错误,但适用法律有错误,或者量刑不当的,应当改判; (三)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实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原审人民法院对于依照前款第三项规定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作出判决后,被告人提出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作出判决或者裁定,不得再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