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自媒体虚假宣传处罚 |
释义 | 新广告法对虚假宣传的处罚,包括经营者和广告经营者的法律责任,以及连带责任。消费者可以通过与经营者协商、调解、申诉、仲裁或诉讼等方式投诉虚假宣传。虚假宣传和诈骗有区别,包括侵犯的客体、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等。 法律分析 一、新广告法虚假宣传如何处罚 这种行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违反公认的商业准则,是一种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虚假宣传的处罚: 1、经营者(广告主)的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利用广告和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广告的,监督检查部门应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并可根据情节处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2、广告经营者的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广告经营者在明知或应知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依法处以罚款。广告法第37条规定的罚款,指广告费用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停止其广告业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连带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使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广告主应负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的应承担全部民事责任。 二、怎么投诉虚假宣传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解决消费争议的途径有五条,这五条途径任消费者自主选择: 1、与经营者协商解决; 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虚假宣传和诈骗区别 1、虚假宣传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者服务做出与实际内容不相符的虚假信息,导致客户或消费者误解的行为。诈骗是指以使人发生错误认识为目的的故意行为。当事人由于他人的故意的错误陈述,发生认识上的错误而为意思表示,即构成因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 2、虚假宣传和诈骗侵犯的客体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广告市场管理制度和不特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后者则是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3、虚假宣传和诈骗客观方面不同。前者是采用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的特定手段,而后者则是采用隐瞒真象和虚构事实的欺骗方法; 4、虚假宣传和诈骗犯罪主体不同。前者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而后者则是一般主体。 结语 虚假宣传是一种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和商业准则。对于虚假宣传的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经营者和广告经营者将承担法律责任,包括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并可能面临罚款和停业处罚。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合法权益损害的,广告主还需承担民事责任。消费者可通过与经营者协商、消费者协会调解、行政部门申诉、机构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等途径来投诉虚假宣传。虚假宣传与诈骗有明显区别,包括侵犯对象、手段和犯罪主体等方面的差异。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2022修正): 第四章 经营者集中 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中止计算经营者集中的审查期限,并书面通知经营者: (一)经营者未按照规定提交文件、资料,导致审查工作无法进行; (二)出现对经营者集中审查具有重大影响的新情况、新事实,不经核实将导致审查工作无法进行; (三)需要对经营者集中附加的限制性条件进一步评估,且经营者提出中止请求。 自中止计算审查期限的情形消除之日起,审查期限继续计算,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书面通知经营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2021修正):第三章 广告行为规范 第三十四条 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广告业务的承接登记、审核、档案管理制度。 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依据法律、行政法规查验有关证明文件,核对广告内容。对内容不符或者证明文件不全的广告,广告经营者不得提供设计、制作、代理服务,广告发布者不得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2021修正):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广告审查的,广告审查机关不予受理或者不予批准,予以警告,一年内不受理该申请人的广告审查申请;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广告审查批准的,广告审查机关予以撤销,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三年内不受理该申请人的广告审查申请。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