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仲裁与诉讼: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与联系 |
释义 | 法院与仲裁委员会在民事纠纷主管问题上的关系是:法院主管范围宽于仲裁委员会,但对于既属于仲裁委员会又属于法院主管的纠纷,取决于当事人的选择;仲裁裁决被法院撤销或不予执行后,当事人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分析 法院是国家的司法机关,而仲裁委员会是民间裁决机构。 法院与仲裁委员会在民事纠纷主管问题上的关系是: 1、法院主管的范围宽于仲裁委员会主管的范围。按照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委员会主管的范围是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但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不属于其主管范围。而以上所有纠纷,均属于法院民事诉讼主管的范围; 2、对既属于仲裁委员会、又属于法院主管的纠纷,具体由谁主管取决于当事人的选择,当事人双方达成仲裁协议的,由仲裁委员会受理,排除法院管辖权。没有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由法院主管。我国仲裁委员会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因此在作出裁决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向法院起诉的,法院不予受理; 3、当事人在仲裁裁决被法院依法撤销或裁定不予执行,又未重新达成仲裁协议的情况下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应当受理。 拓展延伸 仲裁与诉讼:选择合适的争议解决方式 仲裁与诉讼是两种常见的争议解决方式,它们在本质、区别和联系上存在着一些显著差异。仲裁是一种私人解决争端的方式,当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时,由第三方仲裁员进行裁决。它通常更加迅速、经济高效,并且具有保密性。相比之下,诉讼是通过法院系统解决争议的公开程序,由法官作出裁决。虽然诉讼可能更加正式和公正,但它通常耗时长、费用高。在选择合适的争议解决方式时,需要考虑诉求、时间、成本、保密性和可执行性等因素。因此,当事人应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选择最适合的方式以解决争议。 结语 法院与仲裁委员会在民事纠纷主管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法院主管范围更广,包括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等纠纷,而仲裁委员会主要处理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对于既属于仲裁委员会又属于法院主管的纠纷,取决于当事人的选择。仲裁具有迅速、经济高效和保密性的特点,而诉讼则更加正式和公正。当事人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争议解决方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九条 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裁决被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撤销或者不予执行的,当事人就该纠纷可以根据双方重新达成的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