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1)信息干扰。 信息是行政决策的生命线。如果行政决策者缺乏高质量的信息,他们将无法做出有效的决策。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需要成本,这就决定了行政决策所带来的信息只能以满意为指导原则。 (2)环境的不确定性。 行政决策以既定的公共问题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根据确定的目标,在众多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这样的决策过程要求决策者具备关于问题产生和决策实施效果的完整知识。然而,社会发展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最初的想法往往与现实相去甚远。 (3)决策成本。 行政决策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资金和精力来讨价还价、利益权衡和方案选择。这些资源的消耗是决策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4)外部公众压力。 虽然公共利益的实现是行政决策的首要目标,但什么是公共利益,谁的公共利益,什么是可以实现的公共利益,取决于行政决策者的价值判断和利益追求。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 第四条[科学决策原则]作出重大行政决策应当遵循科学决策原则,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方法,尊重客观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要求。 第五条[民主决策原则]作出重大行政决策应当遵循民主决策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保障人民群众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决策。 第六条[依法决策原则]作出重大行政决策应当遵循依法决策原则,坚持严格遵守法定权限,依法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保证决策符合宪法和法律法规规定。 第七条[决策公开]重大行政决策情况应当按照规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八条[人大监督]重大行政决策情况依法接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 第九条[考核评价]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情况应当作为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