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犯规者自首后成功逃跑,再次归案是否构成自首? |
释义 | 取保候审是一种强制措施,要求犯罪嫌疑人提供担保人或交纳保证金,保证其不逃避或妨碍侦查。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如果在取保候审期间逃跑后又回来,一般可以认定为自首。自首要求犯罪嫌疑人在未被发觉或未被采取强制措施前,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并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 法律分析 取保候审,是指侦查机关责令犯罪嫌疑人提供担保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其不逃避或妨碍侦查,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 自首后在取保候审期间逃跑又回来一般可以认定为自首。 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一)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 (二) 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犯有数罪的犯罪嫌疑人仅如实供述所犯数罪中部分犯罪的,只对如实供述部分犯罪的行为,认定为自首。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拓展延伸 犯规者自首后再次归案的法律后果如何界定? 犯规者自首后再次归案的法律后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在犯罪事实被发现之前,主动向司法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表示悔罪的行为。然而,如果犯规者在自首后再次归案,是否还能被认定为自首呢?这需要综合考虑具体情况。如果再次归案是因为犯规者意识到自首前的供述不完整或存在其他犯罪事实,可能会导致自首效果的减弱。法院将会综合考虑自首的真实性、悔罪表现以及再次归案的原因等因素,最终确定法律后果的界定。 结语 自首是一种被法律认可的行为,它要求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在犯罪事实被发现之前,主动向司法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表示悔罪。然而,如果犯规者在自首后再次归案,是否还能被认定为自首呢?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如果再次归案是因为犯规者意识到自首前的供述不完整或存在其他犯罪事实,可能会导致自首效果的减弱。法院将会综合考虑自首的真实性、悔罪表现以及再次归案的原因等因素,最终确定法律后果的界定。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五章 证 据 第七十五条 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在侦查过程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公安机关应当采取以下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一)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通讯方式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 (二)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被保护人; (三)对被保护人的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 (四)将被保护人带到安全场所保护; (五)变更被保护人的住所和姓名; (六)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 证人、鉴定人、被害人认为因在侦查过程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向公安机关请求予以保护,公安机关经审查认为符合前款规定的条件,确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的,应当采取上述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公安机关依法采取保护措施,可以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配合。 案件移送审查起诉时,应当将采取保护措施的相关情况一并移交人民检察院。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八章 侦 查 第十二节 侦查终结 第二百九十二条 被害人提出附带民事诉讼的,应当记录在案;移送审查起诉时,应当在起诉意见书末页注明。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五章 证 据 第七十六条 公安机关依法决定不公开证人、鉴定人、被害人的真实姓名、住址、通讯方式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的,可以在起诉意见书、询问笔录等法律文书、证据材料中使用化名等代替证人、鉴定人、被害人的个人信息。但是,应当另行书面说明使用化名的情况并标明密级,单独成卷。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