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是哪些
释义
    1、犯罪的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同属犯罪故意的范畴。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从认识因素上看,二者都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从意志因素上看,二者都不排斥危害结果的发生。
    2、二者不同之处在于:
    (1)从认识因素上看,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必然发生或可能发生;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
    (2)从意志因素上看,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
    一、行政处罚主观故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行政处罚中的主观因素,是指违法行为人在实施违法行为时,主观上对行为和结果的认知状态。主观因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
    1、直接故意,行为人知道行为必然产生结果并希望结果发生。
    2、间接故意,行为人知道行为必然产生结果并放任结果发生。
    3、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知道行为可能产生结果并轻信自己能够避免。
    4、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没有认识到行为及其结果的发生也不希望发生。
    符合上述4种情形之一的,无论行为人主观上是故意还是过失,均为有过错,反之则为无过错。
    二、胁从犯成立的主观条件
    行为人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即行为人必须具有犯罪的主观故意,这是胁从犯成立的主观条件。就认识因素而言,行为人能够认识到其行为的危害结果,否则,就不是胁从犯;就意志因素而言,胁迫行为虽使行为人在精神上受到了强制,从而使其意志自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无论如何,这种精神强制不同于使人完全丧失意志自由的身体强制,被胁迫者并未完全丧失意志自由,尚可以选择不犯罪(尽管这意味着他只能接受胁迫者的损害),然而,他却作出了相反的抉择。
    这种抉择,是行为人自主、理性的产物,在此犯罪决意下,他希望或者放任其行为的危害后果发生。也就是说,胁从犯的罪过形式只能是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过失不构成胁从犯。而摆脱胁迫者将会给自身或者近亲属的人身或者财产利益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是直接故意行为人的犯罪动机,也是间接故意行为人追求的一个非犯罪目的。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6: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