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引起汽车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有 |
释义 | (一)客观因素 道路、气象等原因,也可引起事故发生。 (二)车况不佳 车辆技术状况不良,尤其是制动系统、转向系统、前桥、后桥有故障,没有及时检查、维修。 (三)疏忽大意 当事人由于心理或者生理方面的原因,没有正确观察和判断外界事物而造成精力分散、反应迟钝,表现为观望不周、措施不及或者不当。还有当事人依靠自己的主观想象判断事务或者过高估计自己的技术,过分自信,对前方、左右车辆、行人形态、道路情况等,未判断清楚就盲目通行。 (四)操作失误 驾驶车辆的人员技术不熟练,经验不足,缺乏安全行车常识,未掌握复杂道路行车的特点,遇有突然情况惊慌失措,发生操作错误。 (五)违反规定 当事人由于不按交通法规和其他交通安全规定行车或者走路,致使交通事故发生。如酒后开车、非驾驶人员开车、超速行驶、争道抢行、违章装载、超员、疲劳驾驶、行人不走人行横道等原因造成交通违法的交通事故。 一、发生交通事故之后怎么办 (一)千万不要紧张,立即打“122”电话报警 (二)立即停车,保护现场 发生交通事故后,应立即停车,不能逃逸。这不仅是法律规定的义务,也是抢救人命、财产的需要,更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三)认定事故责任,协商赔偿事宜 发生交通事故后,交警部门在进行现场勘验、检查、调查后,会出具交通事故认定书。交通事故认定书是认定事故责任,划分赔偿标准的重要依据,因此,发生交通事故后,一定要报警并取得事故认定书。当事双方可根据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的事故责任,自行协商赔偿事宜;也可在交警部门主持下,进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还可以向法院起诉。 (四)对事故损失进行赔偿 往往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财产损失,更有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安全出行尽可能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如何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1、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减少道路交通违法行为。 在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诸多因素中,人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比较淡薄,违章现象比较严重,是造成交通事故的最主要因素。国内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实践证明,各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存在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从根本上讲,要从预防和减少交通违法行为做起。为了提高交通安全,世界各国都十分注意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主要分为两部分,对机动车驾驶员的教育和对全社会人员的教育。 2、加强机动车维护,提高机动车的安全性能。 良好的车辆技术性能是保证安全驾驶的物质基础。目前,除了建立完善的汽车安全检测制度和基于检测的车辆维修制度外,驾驶员日常应勤于保养、维护车辆,出车前应彻底检查转向系和制动系,认真做好车辆的日常修理工作,及时消除隐患,保证车况良好,杜绝带病车上路行使,严把技术性能关。 3、完善道路安全设施,不断改善道路条件。 严格按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整改不符合要求的交通标志、标线以及各种交通安全设施;改善道路纵断面线型、降低纵坡、增大转弯半径;裁弯取直、消除路边障碍物增加交叉路口和弯道视矩。提高路面的粗糙度及排水能力,改善路面的防滑性能;加固路基和路面。 4、加强道路交通管理,优化道路交通安全环境。 交通管理部门应运用高科技手段及时查处违章车辆,排除事故隐患并按有关法规从严处理。在一些超速现象严重的路段定点设岗,运用酒精测试仪对酒后驾驶的嫌疑对象进行测试,用雷达测速仪对超速车辆进行查处;做好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及可变信息牌的设置工作,如有损坏应及时补上;加强对施工、养护路段的安全管理,按规定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确保施工路段的车辆安全畅通;在事故多发路段,以及在桥梁、急转弯、交叉路口、视野盲区路段设置警告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第八十九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交通警察接到交通事故报警,应当及时赶赴现场,对未造成人身伤亡,事实清楚,并且机动车可以移动的,应当在记录事故情况后责令当事人撤离现场,恢复交通。对拒不撤离现场的,予以强制撤离。 对属于前款规定情况的道路交通事故,交通警察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处理,并当场出具事故认定书。当事人共同请求调解的,交通警察可以当场对损害赔偿争议进行调解。 对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要勘验、检查现场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勘查现场工作规范进行。现场勘查完毕,应当组织清理现场,恢复交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