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公安局采集个人信息是干什么 |
释义 | 派出所信息采集是一项基本的工作程序,对守法的人员是没有影响的,只有好处。采集信息是为了建议全国人口的相关信息系统,有利于国家对人口的管理。一般情况下,只对发生纠纷而到来的人员采集信息,如抽血、录指纹等。采集个人信息建立数据库,便于公安机关对人员进行管理,没有什么影响的。 一、公安机关指纹采集规定 十指指纹信息的采集范围:(一)经人民法院审判定罪的罪犯;(二)个依法被劳动教养、收容教养的人员;(三)依法被行政拘留或者因实施违反治安管理或者出入境管理行为被依法予以其他行政处罚的人员,但是被当场作出治安管理处罚的除外;(四)依法被强制戒毒的人员;(五)依法被收容教育的人员;(六)依法被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或者逮捕的犯罪嫌疑人;(七)依法被继续盘问的人员;(八)公安机关因办理案(事)件需要,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采集指纹信息的人员。公安机关应当将采集的以下违法犯罪人员的十指指纹信息,纳入“指纹前科库”存储、管理:(一)经人民法院审判定罪的罪犯;(二)依法被劳动教养、收容教养的人员;(三)依法被行政拘留的人员;(四)依法被强制戒毒的人员;(五)依法被收容教育的人员。公安机关应当将采集的前款规定以外人员的十指指纹信息,纳入“指纹资料库”存储、管理。公安机关应当将现场指纹信息纳入“现场指纹库”存储、管理。 二、小区信息采集违法的吗 如果是出于社会管理工作的需要,相应的社会管理机关采集是合法行为,比如:公安机关、社会保险机关、司法行政机关(针对服刑人员采集)。非社会管理机关不经当事人允许而采集信息是侵权行为。有些信息是公开信息,比如物业费,停车费小区车位,采集这些信息没有问题。拍摄小区道路和楼道,这些虽然算不上违法,小区物业管理人员和保安,制止其行为没有问题。 三、被警察以盗窃的罪名传唤过,会有案底吗 被警察以盗窃的罪名传唤过,但就做过笔录就放出来了,不会有案底。 警察不是以盗窃的“罪名”传唤,只是以盗窃的嫌疑传唤,在没有经法院判决犯了盗窃罪之前,任何人不能说有盗窃罪名。如果只是传唤过,最终没有经检察院公诉、没经法院判决有盗窃罪,就不会有案底,不会对今后的人生有什么影响。 一般指某人过去犯法或犯罪行为的记录。又称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在我国法律中一般指有过刑事犯罪前科的档案记录,而该犯罪档案一般存放至公安部门与相关国家机关。犯罪记录是国家专门机关对犯罪人员情况的客观记载。犯罪记录制度是现代社会管理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现就建立我国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为加强对犯罪人员信息的有效管理,依托政法机关现有网络和资源,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分别建立有关记录信息库,并实现互联互通,待条件成熟后建立全国统一的犯罪信息库。犯罪人员信息登记机关录入的信息应当包括以下内容:犯罪人员的基本情况、检察机关(自诉人)和审判机关的名称、判决书编号、判决确定日期、罪名、所判处刑罚以及刑罚执行情况等。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 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第一千零三十五条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 (三)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四)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 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