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你觉得卖房子都是有能力和责任的? |
释义 | 地产开发商向来财大气粗,从拿地到建房再到卖房,一个项目的诞生要与众多单位和人员打交道,所以大家理所当然的就认为能卖房的开放商就是有能力的,买房时就不再乎开发商是谁了,但新闻里总会出现开发商跑路等负面消息,让许多人多年积攒的血汗钱付诸东流,因此我们不得不在买房前多关注开发商的资质。 正确认识:大品牌或者有口碑的开发商建成的房子更有质量保障,并且往后的服务更周到。一定不要忽视开发商的资质问题,选择一家大品牌或者有口碑的楼盘一定能为你省心不少。 一、买房子应该注意什么? 1、身份莫简单 即买房人的确定、卖房人的审查。确定好以谁的名义买房,他可能涉及到将来过户、继承等问题。同时,注意轻易不要以他人名义买房,由此引发纠纷的情况很多;卖房人应是开发商,少数例外。购房者应要求其提供营业执照原件,查看是否通过了最新年检,贴有年检标记,经营范围中有无房地产开发、销售内容。如没有相应资质,将导致开发、销售行为违法,这样的房产买不得。 2、售楼广告多睁眼 很多购房诉讼是因广告宣传而起。在对楼盘的宣传中,开发商过多使用溢美之词已形成一股潮流。开发商对楼盘的规划环境、价位等极力进行包装,而直接面对购房客户的售楼小姐更是利用楼宇沙盘模型大做文章,让购房者觉得买到了“便宜”:优美的环境、低廉的价位并能享受到开发商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实际上,一旦购房者拿到钥匙踏进自己的房屋,往往发现开发商描述的各种美好景象与现实相距甚远,于是产生一系列纠纷,在无法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只好诉至法院讨说法。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购房人最好在签订合同时,要求开发商将广告承诺的内容写入双方协议中,或要求作为合同附件,使其成为合同内容的一部分,以此约束开发商实现广告内容。 3、五证审查须从严 目前在商品房的销售过程中,开发商一般不主动出示“五证”的原件,只有少数开发商将“五证”或“五证”原件的一部分在销售时明示。不出示“五证”原件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工作态度及责任心问题,有的是有意回避“五证”中所记载的瑕疵,如存在抵押等,有的是利用复印件做假,如将某项目一期说成二期等。 二、签订装修购房合同要注意什么事项 1、约定严格的装修标准 开发商在广告宣传中往往有进口,高级、先进等不明确的表述,建议购房者,应在补充协议中就所购房屋(室内、室外)所有装修项目名称、涂料、板材等建材的品牌、价格标准或相应的档次、颜色、规格、施工工艺、装修布局以及装修公司的资质和装修图纸等给予明确记载。对于以什么标准进行验收、由谁进行验收以及验收程序等问题,也应在补充协议中约定。 此外商家承诺给予安装的家用电器、卫生洁具的品牌和价位也要明确,并约定保修责任和期限,这样即使出现问题也有据可依。 特别提醒,消费者千万不要图省事,就在补充协议中简单地签"精装修标准与样板间一样"的条款,这样会出现如果样板间拆除后,消费者无法取证的问题。 2、精装房违规的处理方式 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对违反装饰、装修标准约定的情况处理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出卖人赔偿双倍的装饰、设备差价";一种是双方自行约定。如选择第一种,那一定要在补充协议中明确约定各种装饰、装修及设备的价格标准,避免一旦发生争议,购房者没有合同依据。如果选择双方约定,除对装饰装修及设备价值的约定要详尽外,一定要明确具体的违约责任。 在购房前要了解房产公司的信誉和开发项目的基本情况,还要了解开发公司合同约定的详细内容,约定内容不详细的,应要求开发企业在补充协议中进行补充。 3、合同中要明确质量验收标准 验收标准、验收主体以及验收程序等,应在合同补充协议中约定。首先,要明确工程适用的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其次,最好在合同中约定,要求开发商最后出具合法监理公司的报告。开发商有样板间或其他样品的,可以对其进行拍照,作为合同的其他附件。 4、合同中要明确竣工后的室内空气质量检测 目前国家颁布了"十种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国家标准",以及"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这些标准以及规范是强制执行的行业法规,所以必须在合同补充协议中有所体现。 首先是开发商购买的材料必须符合上述标准的要求,不能超标;其次是工程竣工以后开发商应该根据国家标准请权威机构进行室内环境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 5、合同中要明确保修责任 消费者在与开发商签订购房合同时,要注明房屋装修的责任方属于开发商,房屋出现问题后应由开发商负责。约定各装修项目保修时间及责任主体,装修工程保修期为2年,但这不包括屋内设备保修。屋内设备只能按《产品质量法》来保护,按产品质量法规定,设备的保修由生产商承担,保修期从出售之日起计算。而购房者拿到房产钥匙时,可能就过了设备的保修期。所以为保护购房者利益应约定设备保修期,装修工程保修期和房屋质量保修期为2年,自房屋入住时起算,保修责任由开发商及装修公司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